每周一的第一节课,我都禁不住想看学生的周记,那是我上周五布置的回家作业。一个学期看下来我发现学生大致表达了几种情况:晓雪是班中最大的学生,在家特别懂事、能干,于是她的周记中常常写的是在家做家务、写作业。玲的周记中大都写在家里洗衣,看电视、照顾生病的妈妈;富的周记中是跟爸爸去超市买菜、买水果,或独自一人写作业、看电视、洗澡。勇的周记透露着在家两天无所事事,晃晃悠悠,从自家到奶奶家只有60米距离,穿梭与二者之间,和奶奶家的狗是好朋友,玩会儿就走,看电视似乎也看不长时间,感觉心静不下来。梅的周记几乎都是跟着妈妈去超市买吃的,即使换个主题也是家长帮她写的。豪的周记写作面虽广,描写简单重复,而且最后一句总写“我们高高兴兴回家或吃饭”来表达心情作为结束语。学生语直接不写,完全由妈妈代劳,纯属应付作业。他们共同点是字数少,语句不通,颠三倒四,表达极不清楚,思路狭窄,多数写在家里的事情,雷同,似乎有种词穷意尽、不知所云的感觉。
一个学期下来对学生的写作感到非常头痛、迷茫,于是我静下心来想该怎样教他们?
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有原因的:
1.生理原因。本身的听力残疾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听力通道的堵塞,严重抑制了信息的刺激。我曾经做过实验,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去到一个较陌生的环境,看别人说话,仅凭着两只眼睛,很难知道别人在说什么。如果在一个较为熟悉的环境里,凭借着先有的经验,还能猜出几分。我们的聋生脑子里缺乏足够的信息量,没有积累怎么能有分析总结和反馈?
2.环境原因。单个字、词语、句式虽然学习了,但有没有入脑?学生往往学的是死的东西,自己不明白意思,不会应用,大有囫囵吞枣之意。再说生活圈子狭窄,家到学校,与正常人交流的机会又少。没有语言基础,还无法把学习到的语言理解、吸收。
一个人生活在人世间,不是独立的个体,他需要和周围的人交流,他需要积累生活和工作经验,他需要辨别好坏,需要表达思想、意愿,他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这一切离开语言将无法完成,但是我们的聋孩子恰恰缺失这些。针对这样的弱势群体,国家创办了特殊教育学校,投入大量地师资、物力尽可能地让聋孩子接受与同龄正常孩子一样的教育,最大限度地补偿听力缺陷,为聋孩子立足社会奠定基础。
3.家庭原因。有时和家长交流,问在家里怎样和孩子沟通,家长回答:说什么他不知道,家长又不懂手语,所以很少说话,多是采用简单的手势比划告诉他做什么。从家长的口中多数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是不关心的,只是从物质上满足孩子,总觉得对不住孩子,抱着内疚一味地偏爱孩子,没从根本上理解孩子最需要什么。
学字词句关键是应用。为此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1.充分利用课堂。老师不能偷懒,上课前一定想到本节课内容怎样让学生学会,哪怕费点时间也不能蜻蜓点水,采用辅助手段扎实学习字、词、句。如用“简单”造句。我让他们上讲台板演,出现了一下几句:我在炒菜,挺简单就学会了;我在做数学题,就挺简单,我学会了;我简单画画;爸爸会简单打字电脑。看到上面学生写出的句子是不是也和我一样一头雾水?为了教会学生表达清楚,有时要根据情境,有时要根据经验,在和学生共同研究后,我给他们改成了以下句子:西红柿炒鸡蛋这个菜做起来很简单;这道数学题很简单,我很快就做完了;我觉得画画很简单,我喜欢;爸爸说在电脑上打字很简单。这样不仅把句子疏通了,还教给学生怎样改,慢慢的学生有了进步,句意表达清楚了很多。
2.多媒体技术的辅助。
有研究表明,人们接受外界信息基本上是通过视觉(83%)和听觉 (11%),因此,通常人们研究注意、记忆、表象等认知活动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活动进行的。听觉障碍的人虽然在听觉方面存在缺陷,但是他们在视觉注意、视觉表象、运动表象和视觉记忆方面的能力都要高过于正常人。多媒体技术集文本、图形、声音、画像、动画、活动视频等多种媒体的 功能于一身,能综合多种媒体功能,具有良好的交互性。教师们积极动脑动手,把静态的做成动态的,把文字性的转化为图片、情境,用正规的准确的语言描述,学生接受到了正确的知识,逐步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多媒体强大的功能性满足了学生信息的接收,特别是视频播放中,学生能够看出大致什么事情。比如我的班会课堂中为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找到了热播的《变形记》让学生观看,静静地一眼不眨的观看后,学生告诉我城市少年脾气不好,没礼貌,农村少年懂事,做得好。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向农村少年学习,教育有了效果。
3.强化书面语表达。聋人毕竟是个小的群体,融入大众必须用书面语,因为手语毕竟懂得人少。我打破传统练习题中一词一句一写,我都是要求学生有一词多写出几个句子,做到举一反三,这样来开阔他们的思路。借助写日记、周记,增多写的次数,我修改后再让学生抄写一遍,强化练习,强化字词句的应用,强化句序。
4.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督促学生去选自己喜欢的书读,顺便准备一本摘抄好句子,好段落,我不定时检查学生摘抄情况,这是一种强化阅读,督促学习,养成学习语言的好习惯。
5.召开家长会,统一家长思想。众多事例表明家庭教育是第一位的。家长会上我找一些聋童父母成功教育的例子。如周婷婷的成长故事。告诉家长不要娇惯孩子,也不要存在自卑心理,把孩子当成正常人看,同样需要严格要求,同样需要自立自强教育。针对学生的听力损失现状,家长一定要配合学校补偿学生的语言,孩子在家也要坐下来和孩子交流,手语不懂,用纸笔沟通,这也有助于孩子语言的发展。有时和家长说起来哪个学生口语书面语较好,问其原因,家长起的作用不小,常常帮孩子修改作文,一份辛劳一分收获。劝家长和孩子一块学习一块成长。
又一个新学期下来,学生们在写作上都有了很大进步,写作的面广了,句子也流畅了许多,连学生语也能写出50字以上的短文了。发展聋生语言,补偿聋生语言缺陷,培养书面语表达能力是特殊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更需要家长的极大配合并持久坚持,为了学生更好地语言表达,我将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