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规中矩地像一则日记,它真实地记录了苏轼的夜游地点、夜游人、夜游中的景物、夜游心路历程等贬谪黄州的生活片段,成了苏轼谪居黄州的缩影。苏轼选择承天寺夜游是当时情至所钟,更是心之慰藉的蓄善场所。
关键词:夜游;夜游人;语言对话;闲人;写景;意象
《记成天寺夜游》(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84个字,几乎没有生字词,注释有7个,读起来清新上口,像是一则日记。感觉是苏轼信手拈来,诗意盎然,很短浅的小品文。认真辨词析句后,《记承天寺夜游》不浅,也不短。
一、夜游地点的选择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为什么选择承天寺,承天寺风景好?那也未必!首先,单说寺庙的墙院、树木遮挡着月下优美的风景。初到黄州的苏轼“临皋亭下,不数十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从居住地到此不超过三里,景致不错,夜游可以选择这个地方。“雪堂”、“南堂”都是很好的夜游赏月地点。其次,元丰六年七月,给蔡景繁信“卧病半年,终未清快,近复以风毒攻右目,几至失明。”从居住地(东坡雪堂)到承天寺至少有三里,而且“几至失明”情况下到承天寺,多么的不方便,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苏轼选择承天寺夜游?
1、隐逸色彩加重,进取色彩减弱
乌台诗案前,首先是对君王的态度。熙宁九年在密州任上的苏轼写下《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神宗读到此词后,包含深情地说:“苏轼终是爱君。”外任地方官的苏轼对君王的忠诚绝不舍藏,正是一位对儒学有高深造诣的人在政治心态上对君王的态度,那就是尊君。其次,对民的态度。在密州面对蝗灾,一面上书陈说灾害的实情,请求朝廷减免课税,一面组织农民积极捕蝗。在密州《论河北京东盗贼状》积极参与和组织对盗贼的逮捕镇压、“磨刀入谷追穷寇,洒泪循城拾弃孩。”等等,真是唯有悯农心尚在。最后,对新法的态度。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担任知州以来,对新法的利弊有了进一步了解,并且积极向朝廷建言,当时颁布了令民自报财产,以定户等的手实法。苏轼认为此政策弊端太大了,故予以反对,并且积极向朝廷建言“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以此来减少对民的损害、干扰。这一时期很少看到苏轼有隐逸的想法,即使有,也是“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上,扶病入西州。”的方式隐居田园。
乌台诗案后,首先是苏轼的隐逸倾向变得强烈。他在《游净居寺》中说:“回首吾家山,岁晚将焉归。”《临江仙·夜归临皋》“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谷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从内心希望能摆脱忙碌、世俗的生活、政治上的纷纷扰扰,获得精神上的洒脱与自由。其次,不舍的政治情结。作为一个士大夫,士人政治心态始终萦绕心头,作《与章子厚书》、《黄州上文潞公书》等文章中对于军事、捕盗、农业生产等关系国家生计问题时,也发表自己的见解。但和乌台诗案前相比,已经不再像讽刺青苗、水利、盐法等诗文那样咄咄逼人与直白,政治上锐取的色彩开始减弱。
2、佛道思想成分增加
元丰三年四月,给参知政事章惇写信“……闲居未免看书,惟佛经以遣日,不复近笔砚矣。”佛家思想对谪居黄州的苏轼逐步产生影响。同时,苏轼对道家思想也有所涉猎。一方面,在“焚香默坐,深自省察”中找到了精神支柱,进入“静而达”、“物我相亡,身心皆空。”的随缘境界。另一方面,又平衡着政治上的得与失,在孤独、寂寞中饱受煎熬。
苏轼选择了承天寺,正符合一个儒、释、道三家思想造诣很深的人。此时到寺庙里走一走,寺庙的那份清静,宁静中心灵充盈,平静中思虑清晰。苏轼在夜色中思考着隐逸生活与儒家入世思想、佛老思想与进不苟全、退不甘心等人生问题,承天寺成了苏轼精神蓄善之所。
二、夜游人(张怀民)的选择
夜游赏月可以一个人,也可以约上家人,苏轼为什么只约张怀民?也许我们会想,他的身边没有人,只有张怀民。
1、苏轼身边有亲人
元丰六年七月二十七日,小儿子遁儿出生。给蔡景繁信 “杜门壁观,虽妻子无几见,况他人也。然云蓝小袖者,近辄生一子。”云蓝小袖就是王朝云。镌刻在岭南惠州六如亭柱子上的挽联:“不舍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足见此亲人在作者心中的地位。这样一个皎洁的夜晚,又是喜得贵子,约上小妾朝云,花前月下,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
2、苏轼身边有朋友
除了张怀民,苏轼当时身边还有许多朋友,黄州太守徐大受、黄州通判马正卿、隐士陈季常、店主郭兴宗、名医庞安时、武昌太守朱寿昌、安国寺继连长老等。元丰七年六月,离开黄州赴汝州任命时,黄州好友潘大临、郭遘、古耕道等送至磁湖,陈慥送至九江,可见这些人和苏轼的感情很深,夜游也可以同他们一道前往啊!
3、苏轼同张怀民夜游
苏轼既没有邀约小妾王朝云夜游,也没有在众多好友中选择另外一个夜游,苏轼最终还是“寻”住在承天寺的张怀民。
(1)苏轼的夜游情结
夜游在苏轼的生命中似乎是一个难以割舍的情结。例如:《后赤壁赋》、《石钟山记》《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前赤壁赋》、《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中秋见月和子由》、《六月二十日夜度海》、《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记承天寺夜游》等等,这些夜游作品中,苏轼或夜行、夜读、夜饮、夜归、夜坐,步月、望月等,记录着苏轼许多个不眠之夜的心灵独白。“幽人无事不出门”的苏轼在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逐承天寺转良宵,和张怀民一道“相与步于中庭。”在承天寺皎洁的明月、竹柏、佛家义礼、青灯古佛陪伴下,苏轼开始了生命意识的自我觉醒。夜游中不断的完善自我、修养身心、磨炼意志,夜游早已坠入了苏轼的骨狱与血渊间,成了碧海心,青天意,夜夜心魂相守。
(2)承天寺夜游与张怀民夜游
一方面,乌台诗案后,夜游成了苏轼的生活模式,他或夜游山川寺庙,拜访内心永恒的故乡和精神家园;或登山临水来寄托情怀、抒发壮志、排遣郁愤。许多的“承天寺”成了抚慰心灵的良药;许多的“承天寺”成了在黄州的生活写照;许多的“承天寺”成就了一代大文豪。另一方面,许多位“张怀民”陪伴着苏轼度过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许多位“张怀民”和苏轼游山玩水、礼佛参道、嗜酒纵欲中欢乐着;许多位“张怀民”影响着苏轼、同情着苏轼。
今夜,承天寺、张怀民见证了苏轼的夜游;张怀民分享着苏轼夜游的欢乐;张怀民的身影深深烙印在这篇佳作中。
三、夜游没有语言对话
“念无与乐者,寻张怀民。”兴冲冲跑去“寻张怀民”,想干什么?也许是聊聊天、诉诉苦等,但84字中,没有一句对话,约了个伴夜游,又没有讲话,是怎么回事?
1、乌台诗案的影响
苏轼同张怀民在夜游承天寺中没有讲话的一种可能是受到乌台诗案的影响。乌台诗案后,苏轼得到的处罚是;“准敕责降臣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一是行政处罚,二是刑事处罚。经过这次处罚,苏轼开始变得小心谨慎,即使作文字也不敢给别人看。元丰六年二月三日给程彝仲的信:“……元修去久矣,今必还家。所要亭记,岂敢于吾兄有所惜,但多难畏人,不复作文字,惟时作僧佛语耳。千万体察,非推辞也。”苏轼怕了,真的怕了!在我看来,同张怀民夜游时也许讲过话,很多很多的话,但苏轼再也不敢诉诸文字了。可以想像到,如果把夜游承天寺这段对话写出来,就不是再次回到御史台关押四个月零十二天了,而是杀头。
2、此时无声胜有声
苏轼同好友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时没有讲话是另一种可能。兴致盎然的他本来有一肚子的话要向好友讲,真正见了面,却欲言又止,无言以对。是啊!说什么呢,又能说什么?同是天涯沦落人,发牢骚没用;说郁闷,更加重对方的心理压力,不说了,默默地在月下散散步,散散心吧,让无声的月光消融此时的一腔愁绪。
总之,无论是曾经说过话,不敢诉诸文字,还是干脆无言以对,效果是一样的,就是苏轼此时的压抑、苦闷与孤独。
四、夜游中的闲人
《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人”是一个复杂的词语,复杂在苏轼当时的现实处境,复杂在一种自我超脱式的解嘲。
1、现实处境的真实写照
苏轼当时贬谪黄州,一方面于元丰四年春夏因生计困顿,得老友马正卿向州郡求得黄州东门外东坡“故营地”五十亩,遂率全家“买牛一具,躬耕其中。今岁旱,米贵甚,近日方得雨。日夜垦辟,欲种麦。虽劳苦,却亦有味。”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忙人,忙于垦荒,忙于种麦,忙于抗旱,忙着养家糊口,苏轼忙的是身体。
另一方面,闲得是内心。“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背后,是苏轼多么不愿意以闲人自居,这样被忽视地活者;他又何尝不想当官,在朝中做事,实现少年时“致君尧舜”的理想呢?现实中的苏轼只能一遍遍地说自己是个闲人,一声闲人,多少辛劳;一声闲人,多少无奈;一声闲人,多少落寂。
2、自嘲
想我苏轼,21岁汴京高中进士,名震京师;38岁任密州太守“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那样大可为;历任杭州、徐州、湖州知州,抗洪救灾、治理水患蝗灾、捕捉盗贼、……几十年来政绩显赫、深得民心、满腹经纶、才高八斗,现在也不过如此,却做了个闲人,也好吧!也清静清静。苏轼得到了片刻的超脱与宁静,官场上的争斗太郁闷了,太压抑了,现在到承天寺来走一走,还是很清闲的。
五、夜游中的写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方面优美的景色中彰显苏轼当时内心的空空落落,对清明政治的向往,向往那种透明、一尘不染的政治世风。另一方面,“庭下如积水空明”像一面镜子,“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般地映照出宦海浮沉的深不可测。太过于忠、直、智的苏轼屈辱贬谪黄州近四年,拖着贫病交加、亲人离散、友人零落、报国无门的行李,在月下俩俩相望,交织着“积水空明,藻荇交横。”非梦亦幻,满院流溢。
六、夜游中的文化意象
《记承天寺夜游》中运用了月、竹、柏意象。“何夜无月”透露着苏轼的孤独与落寞。“盖竹柏影也”、“何处无竹柏”直接写出苏轼青玉一般纯洁的气节,他要维护自己柔韧刚毅、骨节清刚的气节,即使遭排挤和陷害绝不向那一批把持朝政的“新进勇锐”小人低头。“盖竹柏影也”、“何处无竹柏”中的“柏”则是要表达被贬谪黄州这一人生大难时内心的泰然自若,对灾祸超然物外的品格。
承天寺中的月,是苏轼孤独内心的体察,是佛家思想;竹表达的是自尊,是儒家思想;柏表达的是泰然自若,是道家思想。精通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苏轼,融会贯通其义礼,“通三教之变”而自足千古。
84字的小品文,是苏轼在黄州生活四年零四个月(含两个闰月)的缩影,他在许多的“承天寺”中寻找到了心之慰藉;在许多的夜游中找寻到了他的诗、词、文、赋;在许多位“张怀民”的陪伴中找寻到了欢乐,《记承天寺夜游》在贫穷而荒寂的古黄州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洪宗礼.《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书》八年级上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2版
[2]丁永淮.《苏东坡黄州活动年月表》.黄冈师专学报.1982年第2期
[3]唐圭璋.宋词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4]苏轼.苏轼文集「M」.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
[5]曾枣庄.苏轼评传.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6]陶文鹏.《一蓑烟雨任平生》「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
[7](唐)李白著. 《新版家庭藏书-名家选集卷-李白集 》. 张瑞君解评. 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