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金沙县第一中学 551800)
在当今的高中地理课改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热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变革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充分感知、理解和记忆,从而牢固掌握地理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为此,本文特就新课改下如何进行高中地理教学作如下探讨。
一、教师角色应转变
新课程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而教师则是地理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因此,在组织整个课堂教学时,要注意放下“师”的权威架子,要以学生学习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戒备心理,真正体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与想象。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游戏、讨论、探究、实验、观察、调查、信息搜集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在课堂上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示自己对问题的解释,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证据和共同探究的策略,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寻求合理的答案。另一方面,拓展学生学习地理的时间和空间,把获取的地理知识信息的渠道延伸到课外,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我们转变了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使学生产生了主动学习的欲望,接下来就是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其中最主要是如何指导学“读”书、阅“图”。
首先,要指导学生了解课本编写体系。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是以总-分-总的体系编写的。例如,热带季风气候在“世界地理概况”课文中只指出它的风向因季节不同而显著变化。在“亚洲概述”中进一步指出它的气候特征:终年高温,夏季盛行西南季风,降水丰沛。冬季盛行东北季风,降水较少。在“亚洲分区”地理中才指出它的成因。为了分散难点,在东南亚讲东北季风成因,在南亚讲西南季风成因。同样热带季风,东南亚分旱季和雨季,南亚分为谅、热、雨三季。可见,教材的编写是按由浅到深循序斩进的原则。
其次,要指导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知识的叙述方法。地理课本对不同类型知识采取不同的叙述方法。比如,对一个地区、国家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以及政治地理位置(疆界、邻国、邻省、区)等方面来表述的。这种按一定模式组合起来的知识就如知识框架,掌握这个知识框架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要领和线索,增长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再次,要提高学生阅图能力。地图是地理第二语言,指导学生阅图、用图,不但可以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得地理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从地图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南亚气候是,指导学生阅读南亚地形图,启发学生从已掌握的热带西南季风风向以及喜马拉雅山东段南麓迎风坡地形雨的知识,经过思考分析,得出乞拉朋齐年平均降水量11,000多毫米、成为世界降水最多地区之一的原因。
三、使用教材的转变
新课程地理教材只给教师提供了一个资源平台,因为各地区使用不同版本的教材,并且所有的教材都是在统一的课程标准下编写的,所以,教师应使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地理知识缺乏系统性,比较零散,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更加重了这个特性。教材中安排了各种形式的活动,并且高中地理学习内容与其它学科学习内容不同步,从而严重妨碍了学生对有些自然地理过程的正确理解。如风的形成、黄赤交角、自然环境演变过程等等,对教师来说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更困难,学生普遍感到地理难学。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课堂小结,每学一个单元也要进行小结,及时对所学知识梳理归纳。在教学过程中把课程标准分解,刚开始要求放低些,让学生尝试到成功,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心理上预先让学生喜欢它。另一方面不要急于把现成的知识硬灌给学生,而要善于启发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善于联系新旧知识和学科间的知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学知识探求新的知识。针对各种各样的活动,我们要辩证地加强活动教学与其它教学形式的相互关系,使各种教学形式相互补充和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于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活动不宜指手画脚,横加干涉,全盘否定,但也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流,不分对错。教师应在目标导向、动机激发、情景创设、方法指导、疑难解答、反馈指点等方面发挥指导作用,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我们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对其内容进行调整,创设新的教学情景,完成对知识的重新建构,甚至可以替换教科书中的案例,自选教学素材,自行设计教学过程,积极开发地理课程资源,特别是身边的校本课程资源,使其更有利于活动的开展。
四、课堂要精讲,使学生易于接受
一堂课45分钟,如果不分主次,面面俱到地讲,学生的活动练习时间就太少,不能充分消化理解。所以,要讲重点、突难点,讲知识的规律性、特殊性。
1、化难为易:如讲四季的成因,一定要讲清原理,用复合幻灯演示效果最佳,将两幻灯片用小钉在中心固定后,边讲边转动,晨昏线的变化及两极地区的极昼、极夜天数的增减规律性一目了然。
2、化繁为简:如讲太阳高度角的求算,不必让学生死记书中公式,可给学生便于掌握的简式:太阳高度角=90°-纬度差。
例如:当太阳直射点在10°N时,求北京(39°54′N)的太阳高度?
解:太阳高度角=900-29054′
=60°06′
3、重抓规律:地理知识中的规律性,按性质可分为地理演变规律和地理分布规律两大类。如四季和昼夜的更替,以及生物随季节而变化的节奏性、演变规律。地球上有最为明显的地带性规律,这同气候、植被、土壤等与太阳光热沿纬度呈带状分布有关。这类知识都可通过分析演示等揭示出各种地理事物的必然联系,便于学生掌握知识系统。
4、归纳特征:地理特征是对地理事物概括的认识,它是在具体的地理事实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概括、归纳而形成的。如讲长江、黄河,可在长度、支流、流域面积、水文特征等方面进行比较。日本的临海型工业带分布与俄罗斯的工业分布、美国的工业分布,都可通过版图,联系、对比、综合、归纳出各自的个体地理特征。
总之,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工作刚刚开始,我们要以此为契机,转变教学观念,端正教学思想,努力改变传统的、单纯的传授知识的做法,重视对学生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地观”等现代观念的教育;注重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地理思维能力、运用地理原理、技能解决人地关系中问题的能力的发展,并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实践活动,将我们的地理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