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环境的污染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生产生活面临的重要问题。在中学化学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其目的就是希望让学生在化学基础知识培养的初级阶段能够形成深刻的环境保护意识,积极谋求以化学的方式、方法来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本文从中学化学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可行性对策进行探究,希望可以借此推动环境保护观念的有效落实。
关键词:中学化学;环境教育;问题及对策
初中化学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这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养成以化学知识改换环境、优化环境的观念。在化学教学活动中学生必然要消耗一些化学品,产生一些化学垃圾。如果不能妥善的处理这些化学垃圾,就很容易对环境造成恶劣影响。因此从各方来说都必须要提升环境教育的效果。
一、中学化学教育渗透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校和教师是没有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首先需要老师们、学校方面在环保意识和观念上有充分的准备,在实际灌输环境教育的时候能够做到与实际相结合,这对提升环境教育效果有更积极的作用。不过在很多学校开展化学环境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老师们对环境保护、环境教育的灌输力度不够,学生难以深刻的领会到进行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在实际学习中很难践行环境教育的相关观点。
2.环境教育有关的教材资源等不配套。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环境教育资源不配套的情况比较普遍。无论是化学教科书的编撰还是化学考试题、课后作业的设计,各方面都对环境保护方面少有涉及,对于如何在化学学习、化学生产生活活动中有效的保护环境也缺乏明确的指导。这样一来,化学中的环境教育就成为一种口头号召,没有实际参考意义,没有实际行动指导意义,对学生来说难以起到真正的约束作用。
3.制度规范不够严谨完善,环境教育无法落实。环境教育无法制度化落实是化学教育中环境教育的一大弱项。学校没有相关的制度规范,不注意对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环境保护行为进行督促和指导,不注意检查学生是否真实有效的落实了环境保护的相关规章制度,不能在制度规范上给出适当的奖励或惩罚,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动力不足。比如学生做化学实验之后,所有的实验垃圾直接扔进垃圾箱,这种行为无人干涉、无人管理、无人负责,那就很难有效的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制度规范不详尽、不规范、不全面,学生和老师都无法做到按照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和要求去做,环境保护难免成为一纸空谈。
二、中学化学教育渗透环境教育的对策
1.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管理。在化学教育中落实环境教育,首先要做到以健全、有效的制度规范来约束。比如在化学实验中产生的化学垃圾,是否要进行分类处理,哪些垃圾可以仍在普通垃圾箱中,哪些垃圾要进行掩埋处理或焚烧处理等。学校要紧密跟随化学课程、中学化学中用到的化学物品等制定合理、规范的处理策略,要求各班级积极做好化学用品的分类处理,以减弱环境污染和危害为目标,强化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对化学品的规范处理能力,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水平,避免学校化学课程中产生的化学垃圾对环境产生污染。
2.老师带头开展环境保护氛围的构建。学校在化学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培养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和氛围,老师们要以身作则积极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做好化学品的环境保护处理,带领同学们共同维护好环境。老师们可以尝试每日带头与学生做好化学垃圾物品的环保处理,每日带头和学生学习、研究好的环境保护策略。老师们还可以为学生树立环境保护的典型,比如找学生中环境保护意识较高的学生作为榜样模范,让其他学生向榜样学习,形成你追我赶、互相监督的环境保护意识,推动学生们对环境保护观念和行为的支持。通过这样的方式也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学生对环境的热爱,避免学生任意破坏环境。
3.环境教育和其他教学工作的协调互动。在中学化学教育中要为学生灌输环境保护知识,还可以尝试将学生的环境保护表现与学生的班干部评选、优秀三好学生评选等工作进行关联。谁的环保意识强,谁是大家比较认可的坚决践行环境保护理念的学生,谁更乐于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环境意识,都可以作为学生评选优秀等荣誉称号的参考。通过这样的方式赋予学生一定的动力,支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做好环境保护,也可以起到激发学生环境意识的效果,对环境教育的有效贯彻有积极作用。
三、总结
在中学化学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目前还停留在表面和口头上,无法落实到实际中。学校和老师要以身作则,要将环境教育深切灌输到化学教育的每个细节中,扎实推动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观念,推进环境教育效果的成功转化。
参考文献
[1] 杨建萍.教坛无私洒汗水 育得桃李满芬芳—记三十团中学化学教师寇明云[J]. 兵团工运. 2010(01)
[2] 王金潍.探寻中职语文教育目标的终极追求—人文教育[J]. 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04)
[3] 江家发,魏加鲁,杨志春. 走进高中化学新课程 探索环境教育新方法[J]. 化学教育. 2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