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游戏是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幼儿时期,好的游戏对幼儿各方面成长和发展都有很多的好处,本文着重探讨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游戏;幼儿教育
著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说:“游戏是孩子的生命。”爱玩、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是幼儿在玩的同时又能有效地接受学习的过程。前苏联的阿尔金将游戏形象的称为“儿童的心理维生素”。可见,游戏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他们获得知识、增长智力、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有计划性、目的性的游戏活动也是教育活动的一部分,让孩子们在良好的游戏环境下开展丰富的游戏活动,对幼儿们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一、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促进幼儿身体的生长发育
众所周知,幼儿时期是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期,活泼好动是幼儿阶段的基本特征。幼儿的这种天性,给幼教工作者带来的启示就是要尽可能的为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活动空间,让他们在自由的“玩耍”的同时能够使身体正常的发育。游戏活动参与人数多,趣味性强,有一定的娱乐性和竞争性恰好满足了这一要求,因此适合在幼儿园开展。
(二)促进幼儿认知方面的发展
我们平时看到的幼儿一般喜欢把手放在嘴里咬着,而且有些事情愿意拿一个东西就往嘴里放,其实这不是他们觉得这个东西有味道、好吃,而是对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当他们还不能从听、看、闻、摸完全感知世界的时候,咬着东西其实就是来感知周围的世界。虽然幼儿认知的方式多种多样,家长的模仿示范、教师的言传身教都是孩子了解社会、体验生活、丰富情感的窗口。但是这种认知是被动的,潜意识的。与此不同的是。在游戏活动中,幼儿会与他人、与周围环境主动构建起一个“群体”,在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他们产生的“困惑”,由此会激发他们积极思考并通过模仿、操作、探索来尝试解决。在获得老师或同伴的认可后,他们的认知水平也在寓教于乐中得以提高。
(三)促进幼儿社会交往的能力
人是社会性动物,有其自己的社会属性,虽然说幼儿时期,人类的社会属性表现的还不是十分明显,但是可以培养幼儿发展他们的社会属性以便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孩子们在游戏的互动中学习交往的最好方式,它不但使孩子们提高了参与活动的兴趣,还能使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主动学习交往的技能。游戏活动往往具有一定的规则,大家必须共同遵守。因此,在游戏活动中幼儿的行为活动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在以小组或个体为活动对象的前提下,幼儿往往需要智慧、勇气、合作才能实现既定目标,在游戏活动中获胜,因此,这有利于帮助幼儿树立“规则”意识,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同时,游戏可以有利于儿童积极情感的发展和疏导消极情绪;有助于幼儿意志品质的培养;有利于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可以提高儿童社会适应能力。
二、充分发挥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鼓励积极探索,发挥幼儿创造性
游戏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密切相关,它可以增强幼儿进行自由探索与大胆想象的能力。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问题,如果幼儿能做到主动努力去思考、探索并解决问题使游戏不被间断,这势必会启蒙和提高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幼儿在愉悦地参与游戏中,可以提高投入游戏的热情及在游戏中的探索与创造性,这有利于幼儿通过对自身力量的体验来满足自身的心理。这就要求教师在展开游戏时要善于抓住、鼓励幼儿在游戏中发挥和养成其更自主地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时机,并善于促进与保持幼儿参与游戏的热情。同时,在幼儿进行游戏时适时给予积极的激励,不仅能加深幼儿的独立意识,也能满足幼儿的自豪感;反之,若教师给予的是不恰当的评价方式,不仅影响到游戏的进展,也会降低幼儿进行游戏的热情。
(二)丰富游戏环境,注重游戏合理性
在游戏中要提高幼儿的主动参与性和主体意识就要涉及多种多样的游戏类型,力图用多元化的游戏种类来吸引幼儿主动参与。笔者认为老师应起到总体规划而不是监督的作用,也就是说在特定的框架中适度的让幼儿创造性的去参与游戏的设计。比如,老师可以让幼儿自编棋类游戏来进行参与,指导幼儿自编情景剧等。利用这种自我游戏设计的方式来提高幼儿的普遍参与性,训练幼儿的自制力、坚持力。一般来说幼儿在自我为主体设计的游戏中能充分展现出自身优势和自信心。
(三)注重互动环节,培养幼儿交往性
游戏是幼儿园的主要活动,它最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是他们最喜爱的活动。同时,也是孩子们在游戏的互动中学习交往的最好方式,它不但使孩子们提高了参与活动的兴趣,还能使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主动学习交往的技能。比如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会和掌握了这些基本的交往礼仪和礼貌用语,使这些礼貌用语逐渐成为孩子们平时说话的好习惯。就这样,我从小的细节人手,培养孩子们好的交往常规,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一起玩的乐趣,同时,也使他们的交往兴趣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四)发挥指导作用,提高幼儿自主性
在对幼儿游戏活动的观察中,笔者发现许多幼儿不愿意在老师的监督下玩游戏。幼儿教师往往基于安全考虑给幼儿游戏定下固定的思维和方法,其实幼儿游戏是不需要固定的模式的,教师这样的干预也令幼儿产生逆反心理与反感。因此,在游戏中介入需要正确的时机,其实隐形的介入更能激发幼儿的主体意识。教师的指导如果太过于突显会令幼儿有被指挥的感觉,容易曲解老师的意思。如果老师选择配合游戏环境的隐形介入则会令幼儿产生游戏伙伴的感觉,更加乐于交流和理解。
参考文献
[1] 林寒.在自由玩耍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试验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l1(11)
[2] 赵奕佼.幼儿园游戏中教师介入时机的研究[J].新课程研究(学前教育),201l(2)
[3] 常秀珍.论幼儿自主游戏中教师的指导与探索[J].活力,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