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高二化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应对策略浅析

高二化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应对策略浅析

作 者:唐静敏 陕西省彬县范公中学 713500)

摘   要:化学是一门充满奇迹的学科,但由于高中化学具有“繁,难,乱”的特点,所以不少同学对学习高中化学感到困难。尤其是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要求逻辑思维能力更强。在实施高效课堂的背景下如何使学困生转化使教师一直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化学学困生;教学过程

一、化学学习兴趣不浓厚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它不是天生就具有的,而是在后天的实践中不断形成的,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的动力。培养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并不是一种学习方法,但是如果离开了这一点而去谈学习方法,那岂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加之平时的刻苦努力,学习上就会屡见成绩。这样就能够不断的领略到学习带来的愉快,有一种收获般的喜悦感,这就更促使我们精神振奋,乐此不疲地去学习,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有信心,如此一来就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天长日久,学习就成了一种乐事。
(一)学困生的心理障碍
有些化学学困生因为各种课外原因而焦虑、心神不停、不自信,挫折感强烈;有些是因为对化学任课教师形成不良情绪,知识认同与老师认同相冲突;或认为化学产品有毒而恐惧,这些元素都会在一些学生心理产生对化学抵触情绪。对于上述问题教师应创造适时的教学活动,不断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能够人人参与,并能够在这种参与中有效思维,积极寻找活动中不断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对于不同的知识点教师要充分调动生活实例、学习中的乐趣、其他科目的联系让知识趣味化、简单化,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二)学困生遇到少有难度的题就放弃不做
正如道路有直有弯一样,学习的内容也有易有难。遇到容易的题的时候,不要骄傲;遇到难题的时候也不要气馁。这要求我们教师对学生做好引导,指出学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理解,去接受。
(三)学困生受到的赞扬很少,自卑心会更重
别人的赞扬是自己比别人更胜一筹的客观评价,是自我价值存在的社会性、外在性的表现。对于所学的东西能够理解,自己常常比别人显得优秀一些,别人明白地承认这一点,赞赏这一点,还有比这些更能激起自己的学习兴趣的事情吗?有了一定的自信心,适时的关心,加上细心地引导让学困生慢慢对化学产生较好的兴趣。
二、化学学困生对已学知识和新知识的衔接欠缺很多
初中新教材对化学概念采用描述性定义,对一些原理、定律没有较完整的论证,知识坡度较小,直观性较强,每一种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贴近,比较形象,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整体教材知识的难度、深度和广度都大大降低,相当一部分在高中学习中经常应用到的知识被删除。例如,初中教材中出现但不作要求、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作要求的内容,导致不少学生难以适应知识的突跃,思维的连贯性上出现了短节,能力要求的提高发生了断层,要接受新知识的难度增加很大,也给部分学生形成了一定的学习难度。这要求高中老师在学生刚上高一时花一周多的时间复习并补充初三的化学知识,多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上的困惑。同时多注意教学过程中分阶梯、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意见,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提问,及时回答并肯定学生,让学生在知识获取中获取情感体验,增强自信心,逐步实验从学会到会学、再到乐学的提升。
三、化学学困生的学习方法不科学
学习方法是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出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因其与学习掌握知识的效率有关,越来越收到大家的关注。学习方法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因个人条件不同,选取的方法也不同。但很多学生找不到适合自己学习化学的有效方法。
(一)学困生在心理上形成的错误的概念
在学习过程中,偏重化学结果而忽视化学过程,表现为:教师进行习题讲评时,正确的就认为自己懂了,不再听了;错误的只记录正确答案;向教师请教问题时,只满足于请教答案,不考虑过程和方法;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仅是答案,比考试分数,很少有同学对问题进行深层次讨论和对解题方法、实验设计的创新探究;至于思维方式、问题探究更少涉及,忽视解决过程,没有情感体验,以后遇到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不能举一反三,久而久之化学实验题型回答不到位,影响到化学学科的学习,极大的挫伤学困生的积极性。
(二)学困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强
由于化学基础没打好,知识积累太少,相当一部分学困生缺乏主动钻研和创新精神,总是期望老师对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一一讲述,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便于自己套用,这种过分的依赖,扼杀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
化学是一门以理科的逻辑思维为主导,以文科的记忆为重要辅助的科学。化学知识又有“乱、多、杂、细”之称,如果不把它进行有序的排列和系统的分类,无疑会给学生的学习和掌握增加困难。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特别是引导学生处理好“理解”与“记忆”的关系。先理解后记忆是正确的,但是有的知识点暂时不理解也要先记住,如果不理解也不记忆,等于没学,知识就出现了断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职责之一就是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对于不同的知识分层次、分知识点给学生讲解,使学生解除心理障碍,一一消化。此外,针对化学学科得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教育和学法指导。教学过程中,可用联想、类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把便面杂乱无章的知识按照一定的规律,由点连线,由线串成面。织成网,以便进行有序的贮存,同时也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物质性质的内在规律性。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采用联想、类推的方法击破难题,每遇到一个自己不知道的基本概念题型看完答案理解后记忆。教学中不定期的鼓励学困生让其增强学习化学的自信心,并引导学生形成定论“能写出来才是自己的”!
总之,对于化学学困生的转变是需要耐心加细心,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知新  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王玮. 高中化学学习困难的指征诊断方法.中学化学教与学  2011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