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 者:杨公庭

(贵州省金沙县第一中学   551800)

  创新教育是一种教育的模式,它的内涵和外延中包括教育理念,即人们对教育的一种认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只有对这些理念本身科学定义的理解,才能在历史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创新教育。然而,由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具有层次性和阶段性的漫长过程,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就成为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况且,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确定,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为此,本文特就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如下探讨:
        一、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策略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
        所谓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为提高教学效率而有意识的选择筹划的教学方式方法与灵活处理的过程。而教学作为达成教育目的的主渠道,突破旧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课堂教学策略实施为基础的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创新是人的基本特征之一,但主动积极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激活和发展则在于后天的教育培养。然而, 长期以来,我们的传统教育仅重视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承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 使人们通过教育坐享前人的智慧, 受教育者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而不是主动去探索, 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显得不仅必要而且非常迫切。
        二、通过问题解决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所谓“问题解决法”,就是教师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接近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独立提出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甚至是多种对立的思路解决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可以说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动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要积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置疑。
  在讲授“解放战争中的战略决战”时我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在向学生讲述了战争背景和形势后,请学生各抒己见,提出问题,“为什么首战地点要选在东北?” “当时东北国民党军队收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城及其附近地区,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要先打锦州,而不先打长春和沈阳呢?”等等,这都是大家心中的疑问,问题出来后,让大家讨论,尝试回答,最后我又加以补充和总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增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更新教学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例如“洋务运动”这一节,新教材有意识地留下了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不写,却通过课后“结合史实,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的练习题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过程,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得出历史的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新文化运动”这一节对旧教材中评价新文化运动前期成就进行了删除,而设计了一道课后习题对“打倒孔家店”口号的评价,并建议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文章加以分析得出答案,它的设问向开放性试题发展。类似例子有许多,历史教师必须借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在过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历史、诘问历史、评判历史的方法和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其次,改革师生互动方式,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禀赋可潜在自由、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最后,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新教材增加的阅读课和活动课,就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历史教师可以在组织指导这两种新课型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开放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力保障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必须打破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变学生单纯地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变学生单纯从教师或书本上获取信息为从各方面获取有效信息;变学生单纯在学校、阶段性学习为向社会学习、终身学习,这才是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为达到上述目的,我们可以做一些尝试,具体做法是变原来的封闭式课堂教学为“开放式”教学。我们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创设一些情景,如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政府的统治垮台。在总结失败的教训时,国民党内有人说:“不是我们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了。”蒋介石在退守台湾后曾发出感慨:“此次失败,并非是被共匪打倒的,实在是我们自己打倒自己。”请你结合史实谈国民党失败的原因。题目自拟,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条理清晰,语句流畅,字数不少于500字。改作后,我们惊喜地发现,不少学生题目新颖,立论正确,说理透彻,其写作水平比预计的要高。
        五、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基本条件
  现代社会需要手脑并用的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脑力劳动者越来越多的需要进行实际操作。人是创新的主体,课堂教学是在教师 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究的过程。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在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空间 。例如,在教《中国古代史》“比较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体质特征”时,若按教材讲解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难以理解。我们不妨让学生动手,用橡皮泥照图捏出北京人、山顶洞人像,再比较两者之间异同。这样,学生就会细心观察,用心雕塑,兴趣盎然,记忆深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发挥。
  总之,由于高中历史教学在全面实施面向21世纪的素质教育中处于特殊的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历史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具有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丰富原料。因此,我们必须针对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大胆改革,努力探索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教育的途径,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习惯及创新能力摆到素质教育的突出地位,为造就“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