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积极情感教育引导教育回归本源

积极情感教育引导教育回归本源

作 者:迟淑红 (山东省烟台青华中学 264000)

我国的教育家夏丐尊把教育与情感的关系,比喻为池塘与水的关系,指出就像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一样,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把知识比作种子,把情感比作土地。他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地上。”可见在中外教育家眼中,唤起美好的、积极的情感,创设富有情感的教育氛围,是顺利实施教育、完成教育任务的基础。近年来,积极情感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探索实践中进一步丰富了积极情感教育的认识,提升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实践意义。
一、积极情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学生都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好胜欲,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表扬。尤其是后进生,更盼望得到老师的赞赏或青睐。事实证明,师生双方情感协调统一的程度决定着教学有效性的程度。不少学生偏科的原因往往是缘于对任课老师的亲疏,也就是所谓的“亲其师而信其道”。
基于这种认识,有的学校积极启动“全员育人导师制”建设,提出了开展“师生互助,共同成长”的活动要求,具体讲就是要求任课教师与学生结对,展开重点性的教育活动。通过教师和学生心灵的交融,拉近双方的情感距离,从而提高教与学双边过程的有效性。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教师也不断积累学生成长的第一手资料,丰富了自身的教育体验。
为了更好的拉近师生的情感距离,有的学校倡导实行分散型家长会活动,学生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预约到校时间,一位教师每天最多接待4位家长。这种尝试,保证了每位家长都有充足的时间与每个任课老师深入交谈,老师针对每一个孩子向家长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实现家校携手共谋孩子发展的目的。学校对教师与家长的谈话提出了五个原则,具体是“谈孩子的实际表现要真实”、“谈孩子的发展要肯定”、“谈孩子的教育方法要实用”、“谈孩子的口吻要亲切”、“谈孩子的未来要乐观”。家校携手打造温馨的教育平台,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和家长的期待,激发出学生对学校、班级和老师的认同感,挖掘了他们内在的潜力。
二、积极情感教育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翻开历史不难发现,许多部队正是因为建立了将帅一心的积极情感,从而焕发了超强的战力。在我们身边,也不缺乏这样的现实事例。有的老师,专业能力考核并不突出,教学质量却是常常名列前茅,学生对他的认可程度也高于同班其他老师。通过分析发现,这样的老师往往非常重视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他的教育教学过程充满愉悦的学习氛围,师生的情感协调统一大大提升了教育教学的效能。这个事例说明,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生情感状态比教师的专业能力更为重要。
学生的情感状态,很重要的源于教师的感染和引导。教师通过良好情绪的感染,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愉快、振奋的情绪,引起他们模仿或重复进行这一类的行为和活动。教师利用表扬或批评也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绪体验,对行为起调整和校正、巩固的作用。特别是教师运用自己的感染力向学生提出要求,使他们感到亲切与善意,就易于为他们所接受,成为他们推动自己前进的动力。许多后进生的转变大多开始于教师的“动之以情”,正说明了教师感染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所以要开展好情感教育,培养教师良好的情感状态十分重要。有的学校从服务教师成长的角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特别是“构建学习型组织,建设研究性教师队伍”活动在引领教师成长、进步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应。一大批教师在学习研究中收获和提高,这个教师成长过程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积极情感体验的生成。教师情感发展的历程与教师自我成长、自主发展的步伐相伴,奏出了一曲学校与教师和谐共发展的乐曲,为情感教育的实施形成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积极情感教育促成高效课堂
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如果只从理性上讲给学生一些知识、道德规范,而没有伴之以必要的情感体验,教师也没有融入其中,那么这样的教育只能存之于脑,停之于口,更不能转化为相应的自觉行为。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用真情营造课堂,才能唤醒他们内在的动力,进而运用这种动力,最有效地激起学生内心深层次的共鸣,所以在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不容忽视。
“学生合作学习规范”探索,正是秉承了这种认识。具体做法是把班级内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适时安排讨论、辩论等可以发挥学生集体智慧的活动,班级制定相应的行为评价细则,定期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激励。实践证明对学生而言,小组的荣誉对其激励作用更大。通过不断的积极激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大加强,课堂效益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教师有专业技术职务,但教育不是纯粹的专业技术工作。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学生的价值所在,挖掘他们各自的闪光点,从而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把情感的教育、情感的培养置于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用积极情感教育来激发学生的青春活力,让教育回归原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