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企业靠运气,十年企业靠经营,百年企业靠文化”。从教育角度看,学校文化建设是走内涵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是学校发展、教师发展的总抓手和牛鼻子。把文化做出来,让文化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用文化提升师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然有效促进学校整体工作的优质高效发展。
一、文化建设有助于促成共同的奋斗目标
由于地域、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不同,一所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必然存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差异。各种力量如何能够有效凝聚起来,成为影响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不能缩小差异,形成共识,学校的规范管理和优质高效发展将成为空谈。这种情况下,学校确定精炼、富有号召力的校训和校风表述,并通过经典诵读、集会宣誓的形式在师生中间广泛传唱,联系到校徽和校歌的征集和评选等活动中,有助于形成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共同的精神追求,成为感召全校师生统一思想的“核心”。校风校训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师生的自觉行为规范,并通过其潜在的号召力和感染力,有助于形成一个齐心协力、开拓进取的团队,为学校的良好发展形成可靠的思想基石。
二、学校文化建设有助于带动学校品牌建设
随着经济条件的越来越好,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好学校、名牌学校的渴望越来越强烈。过去讲的是“上得起上不起学”,现在要求的是“上好学校、名学校”。家长选择学校,关注的是学校教学质量高不高,学校学习环境、学习风气好不好。从深层次看,家长选择的其实是一个学校的文化氛围。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品牌,是反映学校教育管理水平的一面镜子,能够直接体现出管理者的思想和素质。名牌学校一定会有名牌文化。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的历史传承,久负盛名的燕园、未名湖,天津南开附中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等,这都是这些学校的文化品牌,对学校的发展、传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加大学校文化建设的工作力度,彻底改变学校文化简单、教育观念落后、管理制度不健全的局面,这是学校高端发展面临的根本问题,也是学校树立品牌影响力的关键。
三、学校文化建设有助于提升办学能力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怎样提升学校的办学能力,学校靠什么进持续发展,是各级教育工作者不懈探索的一项工作。在新的形势下,必须更加认识到: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牛鼻子”,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能够让师生在活动中、耳闻目染中受到陶冶、受到启发、受到激励,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其实,许多学校多年的教育教学,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办学发展思路,这些思路就是一种文化,一种引导师生敬业、勤奋、上进的文化。有些措施和办法也是经过长期实践得到证实的,对教育教学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的,但缺乏提炼,没有形成体系,随用随抓,不注意挖掘和深化。如果学校能够把这些经验、做法、体会进行归纳提炼,使之理性化,成为培养师生良好学习的精神,成为鼓励、引导师生学习的动力,成为培养学生良好行为品质的方法,那么,良好的学校文化也就随之形成了。
四、学校文化建设有助于构建和谐校园
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大学非大楼之谓,乃大师之谓也。如果一个学校校园面积大,教学楼建设的也不错,但没有幽雅的环境,人进去感觉空旷,没有文化气息,缺乏教书育人的特性,那也不能说是一所好学校。
营造一种文化氛围。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在学校文化硬件设施建设过程中,学校广泛吸收和听取教职员工的建议,把每一次学校文化硬件建设活动都当成一次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题活动,从而激发教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教职员工的责任感和认同感。例如,在各种育人宣传标语的选用上,放弃成型的名言格言,大量采用师生自悟自创的警句,增强了学校文化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创设出一种温馨舒适的人际氛围和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教育氛围。
传递一种师生亲情。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多,精神生活环境狭窄。到了一所学校、一个新班级,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家庭亲情的缺失往往成为家长所担忧的问题。学校有针对性地建立起师生情感交流制度,通过班主任、任课教师包帮学生的方式定期与学生开展平等情感交流,及时化解学生的心理困惑,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教师的关爱和呵护拉近师生的距离,让学生在学校同样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归属感。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努力完善班教导会机制,形成学生、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桥梁,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必然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应。
人心齐,则士气足;士气足,则百事兴。开展学校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向上的文化是学校实现和谐高效优质发展的切入点、着力点和突破点。通过长期的、艰巨的、扎实的工作,把学校文化建设活动不断引向深入,学校的各项工作必然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