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宣威市第七中学 655400)
[摘要] 教学中很多老师比较注重教学方法,但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发学习兴趣,则更为重要,只有让学生学习上保证良好的精神状态,具有不断学习的动力,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谈教学方法。教学中不能只注重培养学生苦干的精神,而更应该经常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经验的反思。认真进行梳理,思考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不要一味的让学生陷入机械重复的题海战术中。这样更会加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教学中既要注重师生的合作,教学相长,和学生共同研究问题,防止了学生总是被动的接受,模仿和继承,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探究,创新和发展,学生之间的协作,保证了集体的推动力量,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学习主动性 学习习惯 学习效率
如何搞好生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是我们很多搞生物学教育工作者长期的话题。有的教师基本功扎实,板书有条理,普通话能达到国家语言甲等,专业知识掌握牢固,讲起课来眉飞色舞,自我感觉良好,但学生情况又怎样呢?看着同学们都瞪着眼睛听课,但心早已飞到窗外。很多学生对学习生物无热情、无兴趣、无压力,所以听课易走神,课堂效果可想而知,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呢?
一、培养师生感情,激发学生的内在主动性
课堂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又是师生感情的交流过程。建立融洽的师生感情,关键是教师要捧出一颗心来去爱学生,去感染学生。这样可以焕发学生“学”的主动性,从而营造出和谐的教学氛围。 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主动性。教师应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他们建立平等友好的朋友关系,相互信任,坦诚相待。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与他们一起分担失败的忧伤、共享胜利的喜悦。 发挥学生的特长,每个学生不论具备了哪方面的才能都会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学生在自己的特长领域里会找到自我,发挥出前所未有的主动性,并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增强其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
主动性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对教师教学有着直接影响。 激发学习动机,培养主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适时设置悬念,使之产生非知不可的紧迫心理,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要巧妙设置台阶,教学中要有意给“后进生”设置台阶,使他们都有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成功感,有效地克服自卑感,培养其学习主动性。 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习主动性。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生物课是一门直观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授课中如能充分利用多种直观教具,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就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处于一种快乐的学习情绪之中,为他们充分发挥智能潜力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
三、激发学习兴趣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绪论课是开头的论述,是对一门课开始学习的动员。通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意义的介绍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师,要精心设计绪论课,以达到绪论课的教学目的。通过绪论课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科学是与人类生活关系最密切的一门自然科学,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生命科学。人类现在面临的粮食、人口、能源、资源、环境、疾病等全球性问题,也只有通过生命科学的发展才能真正解决。我国现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更离不开生命科学,从农民的发家致富到人工智能的开发利用都是如此。正是因为生命科学的重要性和光辉前景,现在世界上很多有成就的数、理、化等方面的科学家都将其研究工作转移到了生命科学领域中来。
每节课的导课充满趣味,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达到“好不如妙,妙不如笑”的效果。比如讲授“呼吸作用”一节时,教师导课:“啤酒风味主要取决于所采取的酵母菌株,酿酒需酵母菌来进行发酵,酿制甜酒时,总是先有‘水’后有‘酒’,其原因是什么?糯米饭酿成酒后重量会减轻,其原因又是什么呢?”教师不急于说出答案,让学生讨论,而后再引出讲授的课题,这样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也提高学生接受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使趣味性与科学性结合起来,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上好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能加强学生的感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几乎100%的学生都喜欢动手实验,特别是当他们成功地制作好一片临时装片,自己操作显微镜在视野里清晰的观察到细胞的结构,青霉的菌丝和孢子,旋转前进的草履虫,动物的血细胞时,其喜悦之情难以自禁。学生这种对实验本身的兴趣又会迁移到有关知识上来,激起他们探求知识的热情。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创造条件,加强实验教学,不仅要想方设法完成规定的学生实验,还应把一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以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
四、“看、观”教学,让学生易懂易学
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基本上依赖于感觉和感知,并逐步形成和积累对事物的认识和掌握。要使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就应调动和提高他们对事物的感觉和感知的兴趣和注意。实验证明,单靠听觉,可获知识的60%,单靠视觉,可获知识的10%,而视听并用,可达到86.3%以上;就保持三天左右的记忆率来看,单用听觉是15%,单用视觉是40%,视听觉并用是75%。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实物、模型、标本、挂图等化抽样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消除学生疲劳,避免学生产生厌烦心情,如讲有丝分裂时,让学生看挂图, 什么是细胞周期,细胞周期又包括哪些时期,各时期染色体的形态怎样、数目多少,细胞开始分裂时会有多少染色体和DNA,分裂结束时又会有多少染色体和DNA,让学生很易懂得:细胞不管进行多少次有丝分裂,细胞中的染色体和DNA都不会变,学生看着图,听着教师讲解。看着挂图,毫不费力就把抽象的问题搞懂了。
五、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生活,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生物学的意义
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有结合实际才会更加有趣,教科书十分重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如在阐述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原理之后,介绍合理利用光能,合理密植,水果、农产品的保鲜和运输等知识,注重联系我国动植物资源的实际,介绍我国野生哺乳动物的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少,甚至有的种类濒临绝灭,保护哺乳动物的多样性已刻不容缓。这既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社会问题、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更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实际意义。这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启迪学生的思维,还能不断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越来越喜欢上生物课。
总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他的一举一动都是巨大的精神力量,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气氛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精神饱满、情绪高昂、全身心投入,备课要认真、充分,上课要风趣、严谨,感染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创造听课的良好课堂氛围。让课堂轻松起来,让学生和教师都快乐起来。只要用心,方法就在我们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