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环境设计教育研究

环境设计教育研究

作 者:杨晓翔 (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摘   要: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知识可以灌输,但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其特殊的规律性,靠通常的灌输式教育是行不通的。本文认为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关键是看教师能否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关键词:创意思维;设计概念;造型;教育;设计


电子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电脑成为设计领域最重要的工具,它的使用增强了设计的表现力,使意想的设计内容表现得很真实,传统的各类手绘表现技术已经不是设计表现的必然选择。学生要解决表现能力可以通过各种表现类的课程,没有必要占用设计类的课程时间。在设计课程中过多的强调表现的内容会使课程失去了本身的意义,会使学生缺失了对创意思维的训练,单纯的造型能力并不能替代创意。因此,设计课程的教学应该更多的重视引导和挖掘学生创新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会如何立意和思考,让学生学会驾驭和表现自己的思想。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具备很强的设计创意能力和科学灵活的教学方法。
拿设计基础课程的“三大构成”来说,这一始于德国包豪斯时代的设计创新原理,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和传播内容已经相当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多种多样,已经成为培养设计人才创意思维能力的经典课程。但是,这些启迪智慧的创新原理,由于某些施教者的肤浅的理解和认识,在很多院校该课程的内容已经变得教条化和程式化了。许多学生完成这些课程后,并没有真正理解构成的含义和课程的宗旨。当有的学生被问及课程的作用及内容的时候,往往因为表述不清课程的主要内涵而显得一脸迷茫,相信这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从根本没有从构成的原理和法则的学习中体会到创新的愉悦。很多人只学了会机械复制前人的成果,教条的、少有思考的制作那些已经程式化了的重复、近似、渐变、特异等等构成习作。
包豪斯首任校长格若匹斯认为“设计思想不能传授,只能启发”。这个观点揭示了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需要依靠启发的方法,而不能靠简单的传授。“启发”从大处来讲是开启学生的心智,从小处来讲是指对学生的辅导、引导、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等。启发的目的是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对设计进行思考。因此,设计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程式化的完成课程任务,任课教师应该具有作为一个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以及相应的知识和智慧,从我做起,鼓励学生在学习设计原理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因为对形态和构成形式的创新与探索永远是无止境的,学生本该从课程的习作中感受到思想的喜悦和创造的快乐。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意课程通常都以项目设计来进行的,通常都是根据从易到难的学习进度来设置项目的,学生通过设计的整个过程的作业来学习和掌握设计的方法和提升创意能力。课程的不同阶段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及课时要求有针对性的来设计课题,把握好学习进度和节奏,让学生通过完成课题来认识设计程序和锻炼创意思维能力。
专业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启发和辅导学生。辅导本身就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的方法,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及特点进行引导,这对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在辅导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设计进度和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去想象、去思考,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在这种反复的设计训练中得到加强。
设计创意的过程可以分为三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设计目的、设计内容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客观分析并提出设计概念构想的阶段;第二阶段是对设计创意构想相关的形态意向分析,目的是挖掘与创意构想相关的视觉形态或者符号;第三是对视觉形态或符号的整理、取舍以及组织构成,最终实现和完成设计的创意构想。在具体的设计中,最关键的就是设计概念的创意和根据设计概念所进行的形态创意,这两个阶段是设计创新的核心阶段,需要指导老师悉心的投入和耐心的指导,把设计概念及相关信息转化成可见的形态。在这几个不同的设计阶段既有概念的创意、又有三维形态的创意,还有平面形象的创意,教师如果根据学生的设计概念,灵活的、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去思考和体会这些创意的过程,是会起到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作用的。
还有,在设计课程中设置一些带有趣味性的、能够引发学生强烈兴趣的课题进行尝试,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为有益。老师的正确引导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课题的兴趣和创意思考的积极性,会影响到对学生专业自信心的培养,因此,任课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课程计划,根据课程有针对的专门设计和制定教学方法,从而有效的把握住学生在不同的课程阶段的进度及表现。

在具体的教学中实践中,不同的教师对课程的计划和方法可能各有不同,但目的是相同的。下面是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后对设计类课程的一点感悟和思考。具体来讲,在课程的第一阶段,根据学生人数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需要认真的分析和讨论课程所涉及课题的内容和要求,明确领会设计课题的类型和宗旨。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经过资料收集、市场调查、客户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和手段,对课题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从中发现问题和定位设计。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收集到的与课题有关的信息分类处理,围绕着课题内容进行客观的分析,经过沟通与讨论最终提出设计的思路和概念。这个阶段是设计的策划阶段,也是比较重要的阶段,设计概念的提出标志着设计方案已经有了明确的思路和发展的方向,是课题创意的关键,将对对整个课题的设计过程起着指导性的作用。这个阶段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对题意进行充分的分析,从客观的信息中去思考创新的灵感,运用联想的思维方式把与课题相关的信息展开,根据对相关信息的了解和分析提出针对课题的创意构想。
第二个阶段是设计创意的执行和深化阶段,需要对提出的创意思路———设计概念展开分析,关键是挖掘与设计概念相关的文化信息和视觉元素,为视觉形态的创意积累素材。因此对与概念有关的视觉信息的分析和挖掘成为这一阶段创意思维的主要任务,这个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分析以及形象推演等方法用草图、模型等造型手段把抽象的概念信息视像化。因为大多数的设计概念都是由抽象的文字信息来表达的,只有把抽象的信息转化为人们可视的图形形象,才能被人们所感知和解读。
第三个阶段是设计创意的完成阶段。上一阶段通过分析、推演、重构挖掘出来的设计概念的相关形象素材,在这一阶段将被用来进行深入的形象创意和设计。学生需要充分的发挥逻辑思维能力,放开想象,仔细分析,大胆应用,从形、色、质、音等方面入手去设计创造与设计概念相符的各类平面及三维形态,探索设计的各种可能性。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由于设计内容涉及到具体的功能规划和三维空间创意以及色彩的运用等等,因此教师随时都要提醒学生在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强调设计概念的表现,教师要注意对学生每个创意的指导,以设计概念为目的,反复推敲创意草案,选取最能表达设计概念的形态进行设计的深化,使设计从平面开始到三维的创意都朝着既定的目标逐步稳妥的发展,这是整个设计是否如意的关键,往往很多好的设计构想和设计概念在这一阶段没能得到坚持而失去特色。这个阶段,学生的创意能力、造型能力、审美能力和组织能力将进一步得到运用和提高。

设计是在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不断交替中得以完善的,设计概念也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交替运用的结果,是在理性分析基础上,经过想象、联想、创想等感性意识形成独特创意,是设计的灵魂。设计的过程是一个思想激荡的创造过程,设计的整个过程都在追求如何用形象和空间来表达设计概念,在这种由此及彼的、去粗取精、精心策划的设计过程中,学生要经历不同的创意阶段,他们会从中体会出创造的兴奋和思想的快乐。因此,在设计课程中,教师如果能够科学的引导学生,通过互动教学,把握住学习的质量和进度,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会在这种理性与感性思维的交替中得到提升的,如此反复,学生不但掌握了设计创意的关键,创新能力也会逐步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