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企业的发展既要有充足的员工作保证,又要控制用工总量和合理的人工成本,本文通过自觉控制用工总量,从而控制人工成本,作者通过诸多形式的实践探索,尝试出适合本企业方式和办法。
关键词:用工总量;人工成本;机制
控制用工总量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工作,对于控制人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员工收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从控制用工总量,从而达到控制人工成本的思路出发,通过诸多形式的实践探索,缓解目前严重的用工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从而控制用工总量,实现人工成本控制目标,提高单位效益。
一、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促进管理升级。
坚持“以人为本”,从矿区战略的角度考虑,树立“现代科技替代人工”的替代用工理念,减轻员工工作强度,有效降低用工总量,从根本上节约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1、简化优化生产系统。着眼于提高系统集中度和可靠性,减少生产环节,减少管理总量,认真分析,实施系统流程的简化、优化工作,提高系统集中度和可靠性,减少中间环节,减少管理岗位和非生产人员。
2、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立足于提高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用先进科技“替代”部分手工劳动,从企业整体战略分步实施的角度,目前要有“宁可养人也要提高技术”理念,发挥信息技术在优化组织机构、实现岗位无人值守、提高运行效率中的作用,使富余人员显性化。
3、推广自助服务模式。提倡部分业务客户自助服务,加大宣传与自助培训,提高客户自助服务理念与自助服务能力,减少员工的工作量。如活动场所的自助服务、收费项目的客户自助缴费等。
二、规范激励约束机制,引导总量管理。
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分配机制,强化考核和分配激励,树立“人均劳效决定收入水平”的人均劳效理念,使员工共享政策红利。通过建立激励机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做到控总量与调结构并重,既满足业务发展需要,又不增加用工总量。
1、规范综合考核,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将提高生产运行智能化,减少用工总量作为附加分项,促进矿区业务优化和员工结构调整。
2、优化工效挂钩政策和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经营责任制考核办法,工资总额的核定改变传统的增人增资政策,更多体现效率效益原则,逐步降低人头工资比例,倡导“提高薪酬水平靠员工自己创收”的挣收入理念,企业增效员工才能增收,促进有为有位,真正发挥绩效奖金激励作用。
3、合理调整部属各单位、各层次员工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建立一专多能、一人多岗、多岗多奖的激励政策,工资增量向效益好和工作量增长的单位和岗位倾斜;向基层一线岗位和关键、艰苦岗位倾斜。强化“岗位靠竞争、收入凭贡献”的分配理念,克服平均、淡化职称,强调绩效,收入差距合理可控。
4、向优化员工结构要潜力。用工总量管控实行用工计划管理,用工计划要服从编制,进人要服从用工计划,增人要服从结构。以工作量决定流向,以工作绩效决定去留,完善员工流动配置机制,使员工有序流动,实现“员工价值最大化”。
5、发挥人力资源整体优势。积极推动“对口支援”工作的开展,实现企业人才、技术、设备共享,缓解人才不均衡状况。
6、激励员工参与管控用工总量。建立用工管理的合理化建议奖励制度,调动员工参与管控用工总量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员工认识到用工的管控是企业增效员工增收的重要途径。
三、组织实施定编定员,规范岗位管理。
充分考虑装备升级、技术进步、优化结构等因素,按照精干高效、综合集成、工作量饱满的原则,利用标准法、标杆法、工作量分析法等方法,实事求是编制定员,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建立机构精简、队伍精干的管理体系,提高运行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1、按需设岗、精干效能。立足实际,适应战略和业务发展,根据生产经营、工作任务和责任的实际需要,工作能量化一定要量化,合理设置岗位、确定职数,岗位设置应有利于减少用人、提高效率。
2、以责定岗、权责一致。坚持以“事”为中心设置岗位,减少低效劳动,消除无效劳动,提高岗位负荷率。推行满负荷工作和复合作业,岗位负荷度低于80%的不设岗,推行“大岗位、大工种”,对工作性质和任务相近的岗位应尽可能合并,做到责权利统一,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实现员工增收、企业增效。
3、系统优化,结构合理。岗位设置与定员数量应考虑各类机构、各级岗位的相互关系,坚持专业分工、合理制衡,保证层次结构合理,高、中、低端岗位应呈正金字塔形结构,不交叉设岗和重复设岗,不过度超前设置岗位。实现组织机构设置、员工知识技能、人岗匹配的优化。
四、加强员工培训培养,提升劳动效率。
在人力资源一定的情况下,人员技能水平越高、管理能力越强,企业的运营效率就越高,就越利于人员规模和总量的控制。加强培训是优化员工结构,合理管控用工规模,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1、深化岗位胜任能力的培训与评价。进一步提高员工能力和岗位适应,实现员工从“数量”向“质量”转变。
2、培养员工具备打通使用的技能。按照“一专多能、一岗多责、交叉任职” 的要求,通过培训逐渐使员工掌握2-3项相关知识与技能,为“打通使用”提供业务知识与技能支撑。员工做到分工相对独立,工作相互配合,员工能“打通使用”。
3、发挥精神激励优势。组织技能大赛和岗位练兵,选树管理与服务明星、优秀班组长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矿区员工队伍综合素质。针对不同群体,采用多种方式充分运用精神激励的优势,使员工熟悉企业岗位流程,掌握工作技能,不断增加员工队伍的生机和活力,培育更多优秀的管理人才和操作服务骨干,保持矿区管理服务的运转高效。
围绕用工总量与人工成本管理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的实际情况,从企业发展的整体性、前瞻性角度,通过管理机制及运作模式的不断优化、员工素质的不断提高,实现员工从 “数量”向“质量”转变,从“控总量”向“控总量与调结构并重”转变,并将精简用工节约的薪酬用于提高一线员工收入,实现企业增效员工增收,调动员工积极性,充分激发了员工的创效潜能, 进一步提升矿区服务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