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2014年起,我国将彻底结束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自筹经费”的历史,与学术硕士一起纳入国家研究生经费投入与奖励机制,这一变化将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产生怎样的影响?自1998年我国开始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以来,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由原来的非全日制到后来的全日制,再到今天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相比拥有了“同等待遇”,历经十几年,逐渐形成规模,并占据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半壁江山。本研究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内涵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自1998年以来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展的脉络进行系统分析,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作出粗浅的前景预测。
关键字: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前景
截至 2011 年,我国共设置硕士专业学位39种,学位类型涉及了管理学、法学、工学、农学、医学、文学、教育学、军事、经济学、历史学以及艺术学等十一大门类,仅理学、哲学未开设专业学位,其中管理学、医学、经济学领域的学科数达到了六种。可见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已经摆脱了过去“低人一等”的局面,逐渐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主力军。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分析
专业学位是针对学术学位提出的相对概念,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相比,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以下特点:
1、偏实践应用性。学术学位研究生主要是针对所学领域进行学术研究、理论拓展,以用来更好的指导实践,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则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践的结合于拓展。
2、从两种学位与职业的关系来看,专业学位更具有职业指向。不管是专业学位还是学术学位,都会涉及到一个所属专业的问题,大学中所指的专业确切来说是一种教育模式,具有教育学上的意义。从“专业”与“职业”的关系来看,并不是所有的社会职业都需要相应的专业教育,“专业”和“职业”并不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例如有些专业具有“普适、百搭”的性质,历史、政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在社会很多领域有所发展。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侧重理论拓展的性质决定了其不止侧重某一特定职业,例如哲学、教育、历史、政治等专业都有相交的领域,这些专业涉及的领域很难说就是确切的某一块知识。如果其中的界线太明确,反而是不明智的认知。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之不同,不管是理论的学习还是实践操作,都具有更强的“专业性”,与此同时,就会比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更具有“职业”的导向作用。
3、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点决定了其培养方式比学术学位研究生更复杂。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要职业导向,其学术性更不容忽视。很难说一个学术理论不扎实的研究生能搞好实践、取得杰出科研成果。所以,对专业研究生的教育不仅不能看作“低人一等”,反而对其培养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几次重大变革
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正式批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实施方案》,这是第一个专业学位即工程硕士产生,同时也标志着我国正式有了“专业硕士”这一学位,与以往提到的“应用型硕士”相比,这种提法更具有规范性。
自1998年到2010年,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几乎每年都会增加,直到2010年一次性增加了19个专业。这一时期被称为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展的快车道时期,在此期间不仅有专业的增设,国家教育部和学位委员会更是下发条例、通知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保驾护航。
2013年10月教育部指出:在2014年起,全日制专业硕士正式结束了“自筹经费”的历史,与学术硕士一起纳入国家研究生经费投入与奖助学金机制。随后,又出台了相关培养改革模式:“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同时也提出相应的改革内容:“在培养方案中应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加大实践性课程比重;研究报告、产品开发、发明专利等可作为学位论文主要内容;推进专业学位授予与获得相应职业资格有效衔接;探索导师组制,由学科专家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指导研究生。”
三、“同等待遇”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前景的分析
自2014年起,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正式结束了“自筹经费”的历史,与学术硕士一起纳入国家研究生经费投入与奖助学金机制。随后,国家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也联合出台意见,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意见指出:“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建立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这是在历经十几年专业学位研究教育过程后,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逐渐成熟,总结出来的培养意见,无疑这对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同时,对于整个研究生教育也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1、职业需求为导向,学校、企业之间形成良性的供需循环。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的就是要培养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是学校、国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该树立以指导就业为主要出发点,在根据国家政策引导的前提下,学校和企业应充分保持联系,确保人才培养数量、质量的可靠性。首先,高校需要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随时调整招生规模、招生结构,并适时增加引进师资、增设新的专业学位硕士科目。其次,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向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出新的培养目标,并及时给予学校用人状况的反馈,支持高校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调研工作。实现培养人才都“各置其位”是过于理想化的境界,但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互动,减少人力资源浪费,对于达到供需基本平衡,专业、职业、就业三者协调发展是可以实现的。
2、专业学位的地位得到改善
一直以来,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学生心目中,专业学位硕士似乎都存在一种“低人一等”的地位。在高校招生来看,专业学位硕士在刚开始大量招生的开始几年,很少有高校实施“双轨”的招生路线---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分别根据自身对人才的培养要求来进行招生工作,而是根据考试分数的多寡来划分,一般在学术硕士人数满员后,才把其余的学生划分为专业硕士。这样以来,很多专业硕士的学生是在基本不了解“专业硕士是要干什么”的情况下被迫选择就读的,更有甚者认为专业硕士就是“次于”学术硕士的一种补充。这种“退而求其次”的情况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专业硕士的生源质量得不到保障,以至于形成了学生不愿报考专业硕士、高校专业硕士很难达到招生满员的恶性循环。
“同等待遇”是国家为了发展专业学术研究生教育,引导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向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同等待遇”的提出将会扭转专业硕士学位在高校、学生心目中的不利地位,使高校和学生认识到:专业学位不是“低人一等”,而是与学术学位性质不同的两种学位,并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和对未来就业的方向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位。这对学习者和教育者,乃至整个国家研究生教育都是积极、负责的表现。
3、有利于研究生教育总体质量的提高
专业学位研究生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以及导师和企业家“双导师”的组制对整个研究生教育体系都存在良性的引导作用,有利于整个研究生教育总体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许颖.我国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36
[2]高靓.“同等待遇”后专业硕士如何培养[N]中国教育报;2013.10.28(1、4)
[3]宗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推进[N]中国教育报:2013.11.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