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心理因素对很多方面的学习都有影响,舞蹈是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也应该要加强心理训练,引导学生找到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的心理状态,主动进行舞蹈学习和训练。心理因素对舞蹈学习过程中的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对心理因素对舞蹈学习和表演的影响进行分析,并且提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的策略,旨在提高学生舞蹈学习和表演的能力。
关键词:心理因素;舞蹈学习;表演;影响;策略
引言
一个人的心理特征往往影响其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因素对学习的效率也会有很大的影响,舞蹈与我们的生活是紧密相连的,舞蹈教学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被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与音乐和美术教学一起成为学生的素质教育拓展的重要方面。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舞蹈学习以及表演的能力,应该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因素的控制和引导,经当前的很多教育过程汇总,学生的心理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对于学习过程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将会促进舞蹈教学工作效率不断提升,提高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
一、心理因素对学生的舞蹈表演的影响
心理因素是影响舞蹈表演能力的一种重要的因素,人的心理因素包括很多方面,比如紧张、兴奋、恐惧、高兴、消极、信任、怀疑等,都是人的心理因素,不同的心理因素对舞蹈学习以及表演具有不同的影响,一般说来,积极的心理因素有助于对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产生促进的作用,消极的因素则会对舞蹈的训练和学习带来阻碍和影响。因此在舞蹈的训练过程中应该要找到积极的心理因素,努力学会对各种消极因素的控制。人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积极的心理因素,另一种是消极的心理因素,自信心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因素,在舞蹈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是舞蹈演员成功的一个必备的条件。有的演员,其技能以及身体素质都十分好,但是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表现并不出色,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心理能力和素质不高,因此不能将技能高效地发挥出来。一个好的舞蹈作品,不仅需要有娴熟的表演技巧,还应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将这两个方面都完全掌握了,才能给观众呈现出更为精彩的舞蹈表演。
良好的心理素质对舞蹈学习和表演者而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自信的演员往往在表演的过程中会有更好的表现,能够对自己的能力进行充分的肯定,对各种舞蹈形象进行出色的塑造,因此,在舞蹈学习和表演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要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对于舞蹈学习者和表演者而言,是一个必要的步骤,舞蹈演员应该要拥有积极的心理素质,才能对自己进行准确的评价,才能逐渐迈向成功。从自己的一次次的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舞蹈能力。
二、在舞蹈学习和训练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的策略分析
在舞蹈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高校中对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行分析,加强对学生的激励
有心理学家在研究过程中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应该具有以下特性,比如对外界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能够对自己进行充分的了解、能够对自己进行准确的评价、保持人格的完整、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控制情绪等。这些都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学生对各种优秀心理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对舞蹈学习的兴趣以及动机,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有效的激励。舞蹈学习的过程是十分辛苦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激励,使得学生能够得到相应的锻炼。学生在舞蹈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应该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训练,集中精神、提高警惕、做到训练有素,在舞蹈中激发自己的想象力,为舞蹈的创作奠定基础,只有拥有了良好的心理品质,才能在舞蹈学习的过程中进行高效的学习,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的潜力进行激发,比如在舞蹈训练的过程中采用相应的奖励,给学生提供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对学生的潜力进行激发,帮助学生养成自主训练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在舞蹈训练的过程中进行积极的创造,从而使得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和掌握,采取正确的措施进行心理素质培养
高校的舞蹈教学是一门重要的素质教育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发现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心理因素,才能对症下药,采取正确的措施提高学生的舞蹈实践能力。对于很多高校学生而言,有的学生有一定的舞蹈基础,但有的学生并没有相应的舞蹈基础,因此舞蹈的训练应该要渐渐加大力度,照顾到更多学生的情况,让学生能够慢慢掌握到舞蹈的精髓,以免由于教授进度过快,导致学生跟不上进度,最终产生挫败的心理,对舞蹈产生消极的情绪。由于很多舞蹈动作都是重复练习的,因此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枯燥乏味的情绪,时间长了之后反而容易形成心理障碍。这些问题均属于心理问题,克服这些问题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激发学生对舞蹈训练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更多的激励,从而提高学生对舞蹈学习和表演的积极性。
(三)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水平
教师的引导水平高低对学生的舞蹈能力有很大的影响,教师要对传统的舞蹈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革,比如可以设置悬念、加强情境教学等,采用与现代化教育理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要强调学生的个人修养的培养,舞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在心理上,还在生理方面。人的生理与心理的发展是相关相互影响的过程,生理的成熟会影响到心理,而心理的发展又会影响到生理,舞蹈教育的任务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发展,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该要不断协调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关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给学生更多的耐心,在教学过程中多一些微笑和支持,能够不断缓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舞蹈训练中去,提高舞蹈表演能力。
结语
舞蹈教育是促进学生的能力素养不断提升的一种重要方式,与当前的音乐以及美术教育一起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舞蹈教育中的心理因素对舞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舞蹈教育的心理因素的培养,是教学过程中除了各种舞蹈技巧之外的另一个重要的培养内容,加强心理因素的培养,首先应该对各种心理因素进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从而提高学生的舞蹈学习以及表演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娟.心理因素对舞蹈学习与表演的影响分析[J].成功(教育),2012(03)
[2] 许开华.心理因素对舞蹈表演的重要性探究[J].神州,2013(02)
[3] 郑琳喆,刘秋月.论心理素质对舞蹈表演的影响[J].现代交际,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