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中的问题探究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中的问题探究

作 者:郑金凤 (福建省霞浦第一中学 355100)

在课堂教学改革的浪潮上,“先学后教”处在教改浪尖上。这种课堂模式的愿望是:在课堂上,学生属于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角。课堂的一切活动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主线。在这课堂模式中,以茶馆式的座位,方便学生共同讨论及探究;以小科长为首来进行“兵教兵”的管理;以竞赛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自觉性;同时给学生空间,时间让学生尽情发挥,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引导启发,促进学生知识的形成;架设一个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去施展自己所学。老师,已不是主角,而是“辅导员”,充当“平等中的首席”,也可以充当导演,指导学生在课堂中的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这种“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成了很多学校的教改方向及主打。
课堂观察:“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以三步骤进行:一是课堂检测,检测学生自主预习情况,来获知学生未知情况(写上错题号,有多少人出错等);二是课堂学习,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自主探究与教师点拔相结合,在学习及小组讨论中形成知识链;三是课堂巩固,在课堂巩固环节中,做练习---核对答案---讨论---师生共同讲解未理解的知识。做到“三不”,“不看不讲,不练不讲,不议不讲”;做到三不讲:“学生会了不讲,学生讲了也不会的不讲,学生能自行解决的不讲。”
一、课堂是否具备“先学后教”的条件
以什么的标准来检测及核实学生“先学”的程度。有了“先学”才谈“后教”。
  我们需要核实:1) 是否80%以上学生通过导学案认知了本堂课的初步知识?2)学生已学到什么程度?走马观花,还是一支半解?能自行理解的都理解了,还是蜻蜓点水式的捞一遍?3)课前的一张课前检测,发现很多老师都是收起来再处理,不是通过第一时间去摸清学生先学的情况。有的老师是当场核对答案,但没做进一步处理。我认为即使处理了,这节的节奏就被打乱了。也就是说很多老师在走形式。
二、学科长能否起作用
在选择学科长中,因必须是每人都有一个职位,即一人一职。在平行班中,很难选出比较称职的。有些时候可能会出现本学科长是在这个小组中这学科学得最烂的。
三、课堂上的时间不足
   课堂上如果要有5分钟检测课前检测,检测后浪费的时间是5分钟,不包括核对答案,如果要进行答案再处理。可能10分钟草草结束。接着与学生交流,讨论,15-20分钟,有的一个知识点拓展就要15分钟。这样没有时间进行课后巩固测验和课后小结。课堂时间不足,有些知识不是学生都懂,有的只掌握个皮毛。所以我们“鱼与熊掌都想兼得”的情况下很难修成正果。
培养学生形成“先学后教,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需要学习方式的蜕变。
大多数学生都带着初中的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只对单个知识进行初步理解,没有深入探究。没有学会对比,归纳,拓展,理解,应用等一系列的学习过程。虽然说习惯好才是真的好。但一旦已形成的固有形成性习惯,很难在短期内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这需要时间。
四、评价体系是否健全
评价体系是否健全,能否对学生起激励作用也是重之重。这也直接关系到能否激励学生自主地与同学探究知识与老师探究疑难问题。科学的、合理的教学评价可以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使教师和学生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对教师来说,适时的客观的教学评价,可以使教师明确教学工作中需努力的方面,对学生而言,适当的测验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五、课堂实践、课堂培养目标应与基础教育理论相吻合
(一)基础教育要始终牢记“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即使是学校特色发展,也应是基于全面发展。
(二)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是以社会与学生为依据,内容是宽泛的和可扩展的;以学生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是扩散性思维方式,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拓展。内容与目标直接挂钩,偏重于学习的实用性,支持自主的学习方式;重视个体差异,鼓励教师的个性化,以目标达成为主要评价指标。”
(三)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在某一方面或领域应该具有的素质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是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标准。1.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2.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3.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4.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
因此在这种“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下,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我们要培养什么的未来接班人?在课堂要呈现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如何才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才能做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合理利用,促进学生能力上的提高?如何才能更务实进培养学生方方面面的综合能力?还有以下一系列摆在所有教育者的面前:1)素质提升与考试成绩的问题2)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培养的问题3)个性特长发展与全面发展的问题4)面向全体学生与尊重个性的问题。因此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于顺应要求。因为教育非功非利,作为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关注人的教育及寓德于教,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课堂重之戏。中共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家也认为,推动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应从孩子的教育做起。最主要的是根据英语学科的课程目标,高中英语课程应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为“先学后教”课改,同时作为教育工作者,课堂这个主阵地,我们坚信:只要有梦想在,就能把梦想无限延伸;只要有课脉在,课堂才有生命的活力;只要有课改精神在, 课堂就能让学生跳舞; 只要有教学理念在,课堂才会把学生的终身发展放在首位。“先学后教”问题探究让我们意识到课堂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探究,更务实的教学理念,这样课堂开得花才会更艳,结得果才会更实。教改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正如一个同辈所说,“没有经历过血与火一般淬炼的教改历程的教师无法深刻体会到那种千锤百炼,伤筋动骨,皮开肉绽的蜕变。教改还需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