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读过雷玲主编的《故事里有你的梦想》,讲的是我国当今18位名师的成长历程与教学特色,书中提到了名师于永正、孙双金、王崧舟、窦桂梅……尽管很欣赏孙双金老师的“情智”语文教学,很佩服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教学,很赞同窦桂梅老师的“主题”语文教学,但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我明白了,风格不能模仿,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靠模仿形成的风格,缺少个性,缺少生命力。
后来结合我校进行的《小学生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培养的研究》这一研究课题,在不知不觉中,我逐渐形成了拓展型教学风格,虽然这一风格的确立更偏重于教学内容,但我仍想沿着这条路子探寻下去。因为正如《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的:在加大思维容量的同时,扩大有效信息的传递,课文阅读与课外阅读要紧密结合。要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大语文观”,正成为指导当前语文教改实践的重要理论。
何谓拓展?我认为即能以课文为中心点,从作家、内容、主题、题材、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角度向外辐射,带领学生进入更广阔的语文天地中去摘取丰硕的知识之果。
如何拓展?下面我就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用书》小学语文第十册为例,说说我在最初阶段是如何从五个角度进行尝试的:
(1)从内容角度延伸。学了《伯牙绝弦》《蒙娜丽莎之约》《月光曲》引导学生们去欣赏名曲、名画,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他们的艺术细胞;学习《北京的春节》,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去了解祖国各地的春节习俗;学习《千年梦圆在今朝》一文,让学生广泛搜集我国航天事业的相关资料,课文的介绍截止到2005年“神六”的成功发射,让学生结合课外阅读接着续写至今为止中国在航天事业方面取得的新成就,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航天事业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课文中举了三个事例来证明论点,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再补充一两个相关事例……这种基于课文内容的补写、续写、查找资料活动,实际上是对课文内容的有机延伸,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从主题角度延伸。我们现行的语文教材是按主题来编写单元内容的,如第一单元《老人与海鸥》《跑进家来的松鼠》《最后一头战象》《金色的脚印》都是描写动物的文章,反映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主题。在学习这一单元内容的时候,我引领学生再阅读其它的描写动物的文章,如《我的野生动物朋友》《狼王梦》《小战马》等等。通过拓展阅读,学生们会发现动物可爱可敬的一面,加深他们对“人与动物要和谐相处”这一理念的理解;第六单元主要是推荐了一些国内外的名著,而学生仅仅阅读这几篇名著是不够的,虽然很多喜欢读书的学生课余时间已读过不少名著,但语文老师若能有导向性地推荐一些,带领学生一起阅读,并不定期地进行交流,学生的阅读视野才会更开阔。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引导学生读安徒生或其他童话作家的作品;学习《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课文梗概,让学生去读原著,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发现原著与梗概的区别……拓展阅读的过程是学生开阔视野、丰厚文化积淀的过程,他们从课外读物中汲取的营养是我们课堂教学所无法给予的。
(3)从作家角度延伸。学习老舍先生《北京的春节》,自然过渡到教材后面附的阅读材料《养花》;学习朱自清的《匆匆》,则引导学生阅读他的《背影》《荷塘月色》;学习了丰子恺先生的《手指》,则引导阅读他写的《白鹅》《杨柳》……这种拓展阅读方式,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作家的认识,较为全面地了解其风格。
(4)从文体的角度延伸。还是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用书》第十册语文教材为例,里面涉及到少量的说明文、小说、书信等文体。虽然这些文体不是小学阶段的教学重点,但如果能结合课例给学生推荐相关文章阅读,让学生对这些文体的写作思路、写作技巧能有初步地了解,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5)从生活的角度延伸。“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教材,应向学生的生活角度延伸。如让学生关注身边的时事,以此为话题展开交流;让他们欣赏自己喜欢的电视电影,并发表见解;让他们确定一个活动主题,展开社会实践活动等等。我的语文课堂内容是丰富的,路上一个小见闻,看过的一部电视剧,读过的一篇小文章,一个突发状况,都可以成为我和学生讨论的话题。这样不仅仅会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博大的生活课堂中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当然,这仅是我在最初阶段的一个探究,我知道拓展的深度尚浅,但苦思冥想中并没有找到出路。2010年下半年赴南京学习,亲历名师课堂,王崧舟、孙双金、窦桂梅等名师真切地出现在我面前,我得以与学生们一起去聆听名师教导,并在其中沉醉,收到的触动是难以言喻的。于是再细细品读《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再次沉下心来研究名师课例,我才发现名师的课堂是多么大气,而我在最初阶段的探索是多么浅尝辄止。情智语文代表人物孙双金老师执讲冰心奶奶的《只拣儿童多处行》,为了这节课,他用了整整半个月的时间翻看冰心的著作,所以课堂上带给学生的,不仅有冰心的《雨后》《小白船》,更有冰心奶奶那博大深厚的爱心;闫学老师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时,对文本的定位是置身于整个鲁迅文化语境的,比如鲁迅先生的120多个笔名,比如鲁迅就碰壁写的两篇文章,比如鲁迅去世后萧红的文章……整体感觉课非常丰厚,上得非常大气。王崧舟讲《泊船瓜洲》博古论今,时间跨度何止千年;窦桂梅讲《卖火柴的小女孩》利用一个月的时间与老师们研究安徒生及其作品。我真正明白了要上好一堂课,老师先要做好知识储备。真正的拓展带来的是一节课的大气,这种大气首先体现在教师因为有丰厚的知识储备,从思想及视野上带给学生的冲击;这种大气是教师的教学思路不仅仅局限于文本,而是在作品的整个背景中游刃有余地做摘取、传递;这种大气是教师因先做好了自身的准备而更有条理、更有意义、更有选择的引导。
当然我深知,从我本身的专业素养、实践智慧来看,我还无法将一节课上得炉火纯青,但我在慢慢地学习、积累。在拓展中与学生一路走来,无限愉悦。在由浅入深的探寻过程中,我逐渐走出了最初的迷茫,但我知道,拓展并不是我最终要形成的风格。我仍在苦苦地思索着,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想到“灵动”这个词语!是啊,入行十多年,我始终在探求语文教学的百变教法,我不希望我的语文课是千篇一律的,我希望我的课堂呈现给学生的是灵活的,多样的。因此,虽都是导入,由身边的大小事谈话导入也好,由我读书过程中印象深刻的小故事导入也好,由课文中一处看似不起眼的句子导入也好,不同的导入法带给学生的是对一节语文课全新的期盼。讲《老人与海鸥》,我由课文中的那副插图讲起,让学生描述画面,猜想老人与海鸥之间会有怎样的故事;讲《最后一头战象》则从大象这种动物的神秘性开始谈起;讲《月光曲》,让学生欣赏美妙的乐曲,然后抛出一个问题:“这举世闻名的月光曲,估计贝多芬要用多长时间创作而成?” 都是新授课,如何处理文本?从头至尾逐一探究?让学生在跟你学习了一个星期之后就能猜出你的教学思路?灵动就是不让学生揣摩出我的授课思路,不知道我会从哪里下手,不知道这一节语文课又会沿着怎样的路子探寻。而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我也尽可能地巧妙运用,因为生成资源才是最真实的,最有运用价值的。我经常会根据生成性资源调整我的教学思路,出其不意的新思路常带给我新鲜感,带给我更多的激情。在灵动教学的过程中,我体验到了孙双金老师曾提到的:一节好的语文课,就是学生要上得小眼发亮,小脸通红,小嘴常开,小手常举。
摸索中走来,我将我的风格确定为灵动+大气:从教学方式方法来说,我要灵动,力求给学生鲜亮的感觉;从处理教材的角度来说,则要拓展,则要大气,要为学生提供最广阔的学习空间。但这只是开端,相信伴着灵动与大气的风格走下去,我定能欣赏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绝妙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