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常常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的很痛苦。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培养能力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应该通过整体建构来将它高效利用起来。整体建构共有三个切入点:同课异构、课例分析、说教材。我们观摩了两位老师对同一课时内容的不同演绎,聆听了两位老师、一名同学分别说了整个初中教材、八年级教材、八年级下册教材,思想上产生了很大的震动与共鸣,对整体建构又有了新的认识。现将自己的感触与体会整理如下,期待大家参与讨论,共同提高。
一、让整体建构成为一种习惯
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的,教学活动是生活中的一种现象,它与其他现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怎样去认识一个人、一个物体、了解某个地方等都是有一定的顺序和规律的,把这种规律与方法积极的应用在教学中可以促进学生整体地把握教材,有条理地认识教材。平时我们应该主动去培养学生这种意识,善于发现世界万物之间的联系,注意总结知识点、章节乃至整个教材体系之间的关系,由整到零再化零为整,使之浑然一体。久而久之,便成为一种习惯。
二、让熟练把握教材成为一项基本功,整合教材成为备课第一步
要想重新整合教材必须对教材有深入的了解,理清其脉络,建立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游刃有余的去处理教材。具体可以这样做:1、打破数学教材课时安排或顺序,将具有共同研究方法的数学知识整合,可以把一个单元的知识作为一个教学的单位,进行单元教学法。例如: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一章中的有理数的运算,通过加法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求结果就是先确定符号再求出绝对值,那么乘法运算法则的得出就是一个举一反三的过程了,再利用加减、乘除之间的关系分别得出减法与除法的法则就可以了。这样做既使学生对有理数的运算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又提高了学习效率,减轻了学生的负担。2、把初中数学的某个核心概念看成一个整体,将不同册书中的同类知识进行整合。例如:我们知道全等又可以看作一种特殊的相似(相似比为1),学习了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中的“全等三角形”之后,完全可以把九年级数学中的“相似三角形”与全等结合起来学习,这与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是一致的,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让说教材由尝试变为一种复习方式
师生的说教材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两位老师对教材体系的深入细致的讲解触动了现场所有的老师,而一名学生对教材的流利讲述更打动了全体教师,把整个会议的气氛推向了高潮,佩服之情油然而生。以前我在复习中曾采用了“超级连接”的方法(建立章节的知识体系,连接相关定义、定理仅及其他重要结论、再进一步连接典型题目与方法总结)但仅局限于某个章节,对学生的熟练程度要求也不够。由于刚刚学习了等腰三角形,回来以后我在课堂上让学生说一说等腰三角形,结果令人倍感失望,学生只能零散的说出其中的几个点。说教材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使学生能有条理的去感知各个知识点并有针对性的背诵记忆(特别是学困生更应该去背诵)最终形成一个整体认识,从而可以灵活的运用于问题的解决中去,可以使教材完成一个由厚变薄再由薄变厚的转变。
四、让同课异构成为教师进行业务交流的平台
对同一个内容进行不同的设计本身就是教研活动的一种方式,可以凸现出老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及处理情况,通过课堂教学效果的对比可以使老师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