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本课堂”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新教育课程标准》中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阅读能力如何培养?这句话给出了很明确的指导。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也曾经指出:“语文教学中的一大任务是教师引导学生会读书,让学生潜心会本文。”怎么理解“引导”?在学生的阅读训练中,老师应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主宰者”。“主宰”由传统教学“一言堂”的误区,而“引导”一词,并不仅仅是教师循循善诱的“点拨”,也不只是学生侃侃而谈的“己见自抒”,而更多的是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这又存在另一问题,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会深浅不一。这种个体差异给学生阅读训练带来阻碍,更有甚会导致阅读的低俗化倾向。赋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的同时,引导学生如何培养正确的阅读思维,也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课题。老师作为引导者,达到叶圣陶先生说的阅读效果:“在课堂教学里语文的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除了应注重学生阅读思维方法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阅读思维的扩展,从而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重点谈谈如何构建阅读思维。
一、文本对照法来构建阅读思维
这种思维是属于比较阅读法中的。比较阅读,方法甚多,可将选材、结构、章法、技法等方面进行比较。比较阅读思维方法的运用,第一能够加深对已知事物的认知理解,第二能够拓展想象的空间。所以这种阅读方法对于审美感知的增强、文化知识的积淀甚为重要。例如在教学《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折射出多少浪迹天涯的游子的内心情感世界。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功名未遂时,往往会选择游学这条道路,一是为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来增长自己的知识阅历;二是为了能够与当时名望之士结交,以求举用的机会。于是就有那双溪舴艋舟载不动、一江春水流不尽的浓浓愁苦之情。这种以哀景写哀情的方法可以在许多诗人的诗文中找到。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用白描手法把清秋之景作为一骑着瘦马的游子的背景,一种萧索之情就呈现出来了,游子凄苦透于言表。在教学中通过比照,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拓展,这种阅读思维意识也自然容易发生迁移。
二、问题设计法来构建阅读思维
著名的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指出:“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语文教学的目的有很多:激发孩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和习惯,这是最基础的。关键还要引导孩子培养自主阅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当然教师要注意指导问题的可行性、合理性。一篇课外阅读引导学生从思想内容和结构形式方面设计问题。如赏析杜甫《旅夜书怀》,引导学生从炼字、意境和情感方面命题。设计以下问题:
(一)诗眼是什么?(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勾勒了怎样的意境画面?(三)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要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设计出富有启发性、创造性的问题,来培养提高孩子的发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引导问题设计时,还应关注开放性问题。所为开放性问题,就是该问题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它是多样的。开放性问题的好处是,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由单一的、收敛的转为开放的、发散的。问题涉及的开放性还表现为问题的“根”在文章,或引入文中的活水,或走出文章的“围城”,拓宽到别的文章中去。
三、合理想象来构建阅读思维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离开了想象谈何创造?更不用说正确理解教材的内容,以及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利用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表象。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达到培养学生的语感的目的。对于描写性极强的文字,要大胆、合理的想象。通过多读,准确、迅速地在脑子里形成一幅幅画面,把抽象概括的事物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
如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有诗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读至此,凭借日常形成的预感培养,加上对文字有灵敏的感受力,我们就能在再造想象的基础上感受月夜的美感,领悟诗人为美景所激发的情感。
此外英伽登的本文层次体现理论也可借鉴到阅读教学中。他把文学作品中的本文分为五个层次:第一是声音层面;第二是意义单元的组合层面;第三是要表现的人、事、背景(小说家的“世界”);第四是观点层面;第五是“形而上性质”(崇高、悲剧等引起人的深思)。当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无需将此理论引入,但需有意识地渗入教学中,形成阅读思维意识。如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三个“来得”连用通过音节上的缓慢来表现作者复杂的心境。再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通过叠词的使用,就加强了诗句的音韵之美,又更好的表达了诗人忧郁苦闷的心情。以理性的阅读思维对文本解读,文学的意境是可以体会的,这种阅读思维更容易被学生所把握。
构建阅读思维,是为了培养正确的阅读思维,更好地实现对文章的理解,而绝不是限制学生的话语权。阅读思维是文本解读的前提,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解读不同的文字,从而形成有效的“阅读个性化行为”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明海.上善若水——浅释老聃《道德经》中所蕴涵的师德观.教育科学[J].1995(2)
[2]吴明海.中外民族教育政策史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