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理念的催动下,使得“个性”这个原本极为平凡、少人点击的词语,迅捷升温,炙手可热。于是乎,出现了一些有悖于常理的怪现象:混乱的秩序,误以为是天性的释放;怪谲的见解,错解为独特的体验;出格的举止,看作是个性的张扬。如果说先前在应试教育模式下用工业生产的方法搞一刀切、大一统是对学生个性的“棒杀”,那么如今对个性的盲目推崇,过分溺爱无疑是对个性的“捧杀”。无论是“棒杀”,还是“捧杀”,都是有违教育基本规律的极端做法,都是教育的“灾难”。
一、行为个性,在规则呵护下绿意葱茏
招牌语言──“你想怎样就怎样。” “想说就说,想讲就讲”,“回答问题不用举手发言”,“你认为怎样就怎样”。
这是一堂校级公开课的速写:
一位教师执教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师生简单问好后,教师说:“同学们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大家想说就说,想问就问,想喊就喊。”学生放声重复了那句话。随后,教师补充道:“今天发言积极的同学,还可以得到老师漂亮的奖品噢。”不一会儿,课堂就像炸开了锅,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急不可耐地争夺着回答问题的机会。教师也始终笑容可掬,无论学生回答对错,总是投以赞许的目光,还不时地说上一句“你真棒!”孩子们有的大声地嚷着:“我说,我说!”,有的跑出座位,拉住教师的衣襟,忙不迭地说着根本没有经过仔细思考的答案,有的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喊着认为必定正确的答案,抢不到机会的学生大声地抱怨着心中的不满……
行为个性是指外显的、有别于他人的基本生活态度和习惯行为方式。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家庭背景、生活阅历等方面的不同,会逐渐形成独特的行为个性。表现在课堂上,为基本的学习方法,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方面的差异。而这些,对于一个孩子,正处在身心发展和个性形成阶段的学生来说,都需要教师给予尊重、理解,但更需要给予护植和引领,而不是唯与众不同是求,“煽风点火”任其蔓延。在上述课例中,就出现了为追求个性而让学生“想说就说,想喊就喊”的放纵,教师似乎以为只有让学生在随便的发言中才能使个性展露。然而课堂并没有出现教师所期待的精彩纷呈,反倒显得那样的尴尬和无奈。在没有规则看守下的个性与开放,使课堂混乱不堪。当大家都想展现自己个性的时候,如果缺少了必要的规则,往往便是最不能展现个性的时候。再说了,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不可能也不允许让尚未懂事、没有多大自制力的孩子想怎样就怎样,以至于浪费了宝贵的时光。
其实,越是开放、个性化的课堂,越是需要规则的看守与呵护,使孩子们能在规则这张弹性网的保护下舒枝展叶。正如散文家张丽韵曾写道:“肯定地说:世界上如果真有所谓的天堂和地狱,那么天堂的规则应当比地狱的规则更详细。”因为有了规则,课堂才能松张有弛,活力四射;因为有了规则,学生才能个性突显,学有所获;也因为有了规则,我们能时常感动“老师,给你茶”那稚嫩的童音,徜徉在“我来捡”那如画的校园,陶醉于“您先来”那谦让的真诚。校园因文明而迷人,生活因文明而增色,因规则之根植起并绽放的文明之花分外艳丽动人。
二、心理个性,在智慧观照下阳光灿烂
招牌语言──“想学什么就学什么。” “你喜欢哪一句话,就美美地读一读”,“你愿意和谁合作就同谁合作”。
这是《私塾先生》的教学片断:
师:找一段或一句你自己喜欢的语段,有感情地练读一会儿,等会儿交流。
生练习朗读。
师:谁先来朗读。
生1:“你的,什么的干活?”小头目问。
生2:一个小头目怪声怪气地问:“共产党的没有?”
生3:私塾先生连说带笑的讲述,连鬼子的小头目也听得入了神,连声称赞:“讲得好!大大的好!”
……
课堂上“大大的”,“你的”,此起彼伏,充斥耳膜。
心理个性是指内隐的,表现为对事物的兴趣、需要、理想及气质的个性本质。心理个性的形成既有先天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后天的教育及环境影响,小学生正处于心理个性的形成和发育期,处于认识模糊、飘忽不定的阶段,所以,他们对事物在心理上的喜好往往是肤浅的、直觉的、本能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荒谬的。学生在心理、情感上的个性追求,需要教师加以点化引领,以知识和智慧加以观照,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如阳光般灿烂,春花般绚丽。
三、文本个性,在价值引领下万紫千红
招牌语言──“你真棒!”,“你真行!”,“你真厉害”“你的见解真独特”。
1、《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生:白骨精身上也有许多优点,她屡败屡战,不怕困难。
生:白骨精挺有孝心,吃唐僧肉还不忘把母亲叫来。
师:你的见解真独特。
2、《滥竽充数》
生:南郭先生很聪明,吹竽的动作做得真像。
生:南郭先生很知趣,一看齐湣王喜欢听独奏,就及时地离开了。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
3、《麻雀》
生:我不敢冲下去跟猎狗斗,我怕……怕死。
生:我会想,反正孩子注定没命了,我去也是白白送死,还不如回去再孵一窝小麻雀。
师:你说得真棒。
文本个性是学生在解读文本过程中获得的独特感受、体验,以及由此生发的与众不同的见解。文本个性的释放,是新课改的一大功绩,多元解读的出现,使新课堂亮点频现,精彩不断。对个性的尊重和张扬,不仅使文本注入新鲜血液,显得血脉舒张、神采倍增,也使孩子的生命焕发活力,成为成长过程中绚丽的诗章。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既是学生个性的解放,也是文本生命的放飞。然而 ,不少教师过于地追求标新立异,个性化解读异化为追奇猎怪,最终步入泥沼,在悖教育本意。孩子们的生活阅历、知识经验不足,难免会对问题产生片面的看法,对事物作出混沌的评价。教师不能听之任之,甚至颔首赞许,混淆了是非,使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发生错位。例子1,白骨精作恶多端,丑陋怎可当作英雄?例子2,南郭先生不学无术,投机怎能当成聪明?例子3,怕死虽是实话,但勇敢之豪气亦要张扬。当我们面对这些已经超越了学科知识的范畴,成为“学会做人”的精神内涵和动力支柱要素时,需要及时地加以点拨、引导,使独特体验放射德育之光,照亮孩子前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