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学生只有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孜孜不倦,全神贯注地沉浸于求知的境界中。因此,使学生喜欢数学,对数学感兴趣,建立自信心,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前提。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结合自己教学实际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创设竞争性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例如,我在教学《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一文时,我结合文中歌手大赛的具体情景指定班里一名学生当5号选手,另一名当9号选手,通过计算他俩的比赛成绩来教学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在教学“试一试”和“练一连”时,我把学生分成了两组,分别由5号选手和9号选手带队进行比赛,看哪队学生全体做得又好又快,那队就赢了,并给获胜的同学要帖星表示祝贺。这样宣布以后,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就连平时不爱学习的几名学生也认真的计算起来,唯恐自己这一队输了。这样在课堂上引入竞争,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引发出来了。
二、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手脑并用促进兴趣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将知识强加给学生,不是学生自己要学,而是老师要学生学,所以,学生学起来吃力,老师教起来费劲。其实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之一就是好动,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认知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还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一同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使学生不在是旁观者,而是亲自实践者,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因此我时常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在摆一摆、比一比、想一想中学习新知识。如我在教学7的组成时,先让学生在课桌上摆小棒,提问:“如果把7根小棒分成两堆,该怎么摆呢?”学生有的一边摆1根小棒另一边摆6根小棒,有的学生一边摆2根小棒另一边摆5根小棒……当老师将学生的不同摆法一一板书在黑板上时,同学们既能看到自己的摆法而高兴,又能看到别人的摆法,从而知道7的组成不止一种,而对数的组成有了新的兴趣。又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让学生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出它的四分之一,有几种折法?当学生将自己的折法与其他同学比较时,发现无论怎样折,只要是将这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四分之一。再如在教学面积与面积单位时,首先让学生用手去触摸熟悉的物体的表面,让学生说出触摸时的感觉,同学们在这一摸一感觉中,便从感性上对物体面积有了初步印象,当学生们能用科学术语来解释平时熟知的东西时,他们对学习此项知识便有了兴趣,再接着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就不是一见困难的事了。还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让学生指着自己手上的三角形,读出每个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名称,诸如锐角、锐角、直角;锐角、钝角、锐角;锐角、锐角、锐角;并让学生将自己认为是一类的三角形放在一起,再要求学生给每类三角形起个名,这样就使原本比较枯燥的教学内容,变的饶有趣味,教师还可组织“猜猜我是谁”的游戏,教师从一个盒子中取出一个三角形,只露出一只角,让学生判断它是属于哪一类的三角形,这样不仅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具和学具在小学,尤其实在小学低年段的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小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所决定的。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感知需要的实物、模型、挂图以及小棒卡片等教学用具,它即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减少学习困难,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具操作可以让每个学生即动脑动眼、有动口动手,同时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认识活动,这一方法是变学生被动的听讲为主动学习的有效办法,也是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位置的重要途径。但学具操作也不是越多越好,适量适时适度的学具操作才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才能有利于学生有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
三、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今社会是科技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现代化的科技与教学相结合可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外化、物化、动画化、浓缩化,能突破常规限制,把学生难以感知的事物和现象在短时间内有形、有声、有色地显现出来,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活跃课堂氛围。
四、明确学习数学目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是对提高学习积极性长时间起作用的因素。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结合实际,不断向学生进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看到数学的实际价值,诱发其学习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使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无处不在。要明确提出并说明课题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还可以通过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激发和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
总之,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技能还需要我们做许多的工作,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和实践。只有通过全体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将实际活动与学生的内心感受、情感体验结合起来,发挥他们的群体功能,提高学生的个体动力,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培养和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得更多的数学素养,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