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古诗词学习“六步曲”

浅谈古诗词学习“六步曲”

作 者:宋 俊 (山东省邹平县台子镇初级中学 256213)

摘   要:随着滨州市新颁布的《语文考试说明》对古诗鉴赏题的考查形式作了调整,由过去一贯的选择题、填空题改为主观问答题,中考命题形式的变化加大了诗词考查的深度和广度,对学生应试带来了新的挑战。在中考古诗鉴赏题型改革的背景下,结合多年成功教学经验,总结出“读、思、悟、写、议、点”——学习古诗“六步曲”训练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读;思;悟;写;议;点

随着新颁布的滨州市《语文考试说明》对古诗鉴赏题的考查形式也作了相应的调整,由过去一贯的选择题、填空题改成了主观问答题。中考命题形式的变化加大了诗词考查的深度或广度。这种变化对教师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具体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旦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处理不好,就会增加学生应试的难度。面对中考古诗鉴赏题型的变化,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适应训练,以收到事倍功半的奇效。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不能仅满足于读读、背背、领略其大意,而应紧跟诗人的脚步,诵其言,入其境,品其义,感其情,从而感悟诗人蕴含诗中而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境”与“情”。并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心灵,培养其听、说、读、写的能力。但考点仍体现在对作品形象、表达技巧和语言运用的初步鉴赏、评价等方面。为达到这一目的,我采用了“读、思、悟、写、议、点”——古诗“六步曲”训练法。现将其介绍如下:
一 、 读。一首好诗总富有一定的音乐性,具有音韵美和节奏美。而这些,只有在诵读中才能得以体现。为使“读”更具实效,在训练中,我向学生提出了“准、顺、清、情、气”的诵读要求。读“准”指的是字的音、调要读准。读“顺”就是要理顺诗义,读起来要通顺、流畅。读“清”指读诗时,要读得清晰利落,不拖泥带水,同时要把握诗的停顿与重音。读“情”指读诗时,要具有充沛的感情,使诗中情与读者情融为一体,尽显于朗朗读诗中。古人读诗讲究“固声求气”,所以读“气”指在诵读时要气运丹田,吐字响亮,注意声音的抑扬顿挫,要读出气势,读出神韵。至于读的形式,可采取自由诵读、男女分读、彼此接读、全班齐读等多种方式交替进行,使学生趣味盎然,乐此不疲。
二、  思。古人主张“口育心维”,就是要求在读诗的同时,要去思考,边读边思,以读带思,以思促读。我认为“思”可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第一,了解诗词背景。通过了解作者生平情况和写作背景,继而做到知人论世。这就要求学生要积累一定的文学和历史知识。第二,认识诗歌的分类,以便思考时有的放矢。在内容上,诗有写景抒情、咏物言志、边塞征战、即事感怀、怀古咏史、羁旅生活、惜春伤春之分,有闺怨诗、爱国诗、爱情诗、乡情诗之别。思想感情上,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和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第三,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包括所读诗歌的意思、形象、主题、主旨句等等。第四,探究诗歌的意境、意象。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作者感情的东西。诸如“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鉴赏时,领会诗的意境是必要的,而领会意境又必须具备对意象审美特点的把握。第五,理清诗歌的篇章结构。常用的术语有层层深入、首尾呼应、有总有分、详略得当、巧妙过渡、伏笔照应、铺垫、卒章显志、以小见大等。第六,思索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要了解诸如烘托、虚实、用典、象征,以及动静、精细、远近和各种修辞方法等等表达上的名词术语。要会辨析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与托物言志的不同。第七,思索诗歌的语言特色。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体会清新、平淡、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不同的语言特色。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这样实施:每周利用一节课诵读,选一些诗歌,配上注释、翻译和鉴赏,以中考考点为意脉,以“语言鉴赏”、“情感主题”、“表达技巧”等中考能力考查角度为参照,让学生去读去思,在读诗、思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懂所选的诗;反复吟咏还理解不了,就对照所提供的注释和资料去把握。每读完一首诗,都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对它的鉴赏。“千家灌禾稻,满目江南田。”在进行诗歌“读”“思”的同时,诗歌鉴赏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三、悟。如果说“思”是对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客观思考,那么“悟”就是读者一种主观的心灵感应,一种意外发现。每首诗都有言外之情,文外之意,这需要在“潜心读其诗”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去领会、体味,力争达到入情入境的艺术境界。
不同作家的生活经历、情感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诗人因它们的异同,在创作中必然会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等,这就是作品的不同风格。比如李白的诗飘逸洒脱,杜甫的诗沉郁顿挫,苏轼的诗旷达豪迈,柳永的诗柔美婉丽等。所以鉴赏各类诗词,要根据其特点,掌握一些宏观鉴赏要领:借景抒情诗,要“悟”出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把握其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咏史怀古诗,要联系背景,领悟情感(感慨兴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讽今);伤春惜别诗,是借对春光流逝抒发年华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或表达对亲朋、好友、爱人的无限思念之情;羁旅行役诗,是流浪他乡的诗人,通过眼见耳闻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家乡的憧憬; 山水田园诗,是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托物言志诗,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寄兴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志趣融于某种具体事物中,达到言志的目的;边塞征战诗,反映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或讽刺并劝谏将士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赠友送别诗,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凄凉氛围,抒发难离或勉励之情;闺怨诗,写闺房女子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或对远在边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谈禅说理诗,是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诗句中,这类诗往往有不食人间烟火之空灵境界。
总之,“悟”是学习诗歌的关键环节,引导学生悟出每首诗的言外之情,文外之意,能帮助他们进一步领会、体味诗的意境,提高其鉴赏水平,达到入情入境的艺术境界。
四、  写。 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将思考、感悟收获记录在案,能防止遗忘,保存思维轨迹。这不但是一个训练写作能力的好时机,还可以再思维、再想象,进一步地去对诗词拓宽、加深、完善、提高、创新。至于所写内容可以包括如下一些:一是读书中闪现的灵感,迅速的用笔锁定在有关的文字旁;二是读书中生发的疑惑以及自己对某些问题的思索,准确地笔录在课本的空白处;三是产生的联想、受到的启迪,也要简明扼要的予以记录。四是由文字萌发的想象,用手中的笔给予生动形象的再现。五是对作品在内容、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也可以在书上评头论足,说优道劣。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此也可以有所选择,有所取舍。实践证明: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东西韵美情深,其对诗词的学习自然可以入境入情。
五、 议。在经过读、思、悟、写四个阶段中,每个人对诗的理解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才需要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整合、提炼、升华。这一环节包括两个阶段:一是在前面思、悟、写的基础上,学生七嘴八舌地交流讨论;一是学生踊跃发言进行评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去评议,或主动评,或抽签评,或点名评,或问题评等,各得其所,相得益彰。评议中教师要穿针引线,妙用情感效应,鼓励学生敢想、敢说、畅所欲言;还要授之以法,施之以范,指导学生会说善说,出口成章,启发他们对不同的观点开展必要的争鸣,允许作者阐明自己的体会和观点。这既是对听、记、思的信息反馈,更是学生据理力争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训练过程。
六、 点。在整个诗词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点拨(广义的)作用表现有四:一是学习前的有关知识介绍;二是“议”后的引导、点评、发问、表扬;三是调控教学流程,使之井然有序;四是学习后的总结,处理善后问题,解答学习疑惑。
当然,“古诗六步曲”训练法,并不是僵死的刻板模式,我们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如在“悟”之后,可加上“再读”,也可把“写”放在“评”之后。
总之,通过“古诗词学习六步曲”训练法,将学习的六个步骤,互相穿插教学,有机融合,使学生在诵读、品味、鉴赏的过程中掌握古诗词,日积月累,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培养了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同时又养成了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真可谓是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