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兴趣就有所追求,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对学习无兴趣的同学,很难到达成功的彼岸。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使学生在学习中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快速提高学习成绩是教师教学中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每节课能否有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功与失败。要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能照本宣科,那样学生就会感到乏味枯燥产生厌学厌听的情绪;就会伏案自眠。因此开头就应有艺术感染力 ,引人入胜抓住学生的心里,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导语,听来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引导学生自觉上路,想听,想问,想思,想学,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例如:《历史告诉我们什么》一课首先告诉我们如何做人,做怎样的人,在讲本课时就应该以这样的中心去设计导语: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或读过许多历史故事,看看谁能讲一讲,曹操,诸葛亮,秦始皇,秦桧,刘胡兰等, 他们都是什么时期的人物,各是怎样的人?这样一问,顿时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就会自发主动讲出他们所知道的一些知识,共同议论有些同学就会主动举起手老师叫起几位同学逐个回答让他们讲讲,他们的答案未必是圆满的,老师就在进行补全纠正的同时板书《历史告诉我们什么》这一课题,导入新课,方才的人物中有被人敬仰的,又被人唾骂的,像刘胡兰有理想有志向为真理而宁死不屈,敢于牺牲的精神名垂千古为人所敬仰,像奸臣秦桧就会被人所唾弃。让同学参考插图激起同学们对正义的追求和对邪恶的反对,对学习其内容产生兴趣达到效果。
教科书的插图更直观生动,从中领略到一些内容对引发一些学习的兴趣,产生求知欲对记忆和提高教学质量都起到重要的作用。有些插图是和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就得详细讲解,达到图文想通看图能讲,还有些图是扩展知识面的就要求自己领悟丰富历史知识,例如:《战国七雄》一课中的《商鞅舌战图》,因为“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变法和改革来实现的。讲好《商鞅舌战图》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可让学生懂的改革的不易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从而提高了学生对商鞅变法带来的历史作用。即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强大成为当时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灭六国的秦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同一的国家打下基础,为起到这样的作用让同学看《商鞅舌战图》的同时向同学讲截图的内容和重要人物。他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商鞅响亮喊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口号,最后秦孝公作出决定,他说:“商鞅说得对就按商鞅说的办”。在讲这个故事中吸引住学生达到引起学生兴趣,更好的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巧设疑问出效果。学习新内容,其实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在教学授课中教师有意设置一些相关的问题,提出疑问让同学去思考,考察他的阅历是知识面及思维的敏捷程度,是他们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让他们挖空心思去探索正确答案,再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从中获得愉快,进而有激发学生动脑思考的好习惯,这对学生获取知识提高思维能力都是非常必要的是非常及时的,师生互动起来更能激发求知的兴趣。在讲《昌盛的秦汉文化》一课时,开始就是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为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我国的“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法对人类文明和发展在世界上的进步取得无可替代的作用以及在日常生活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时我就做了巧妙的设计,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纸在生活中有着很大的作用,哪位同学能说出首先发明纸的国家和时间?这个答案同学们可能在课外知识或小学的自然常识中或在预习本课时能通过不同的途径得到答案,当有同学回答是中国和西汉前期的正确答案后,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有谁知道在纸发明前用什么作为书写材料?有同学回答是龟甲和兽骨竹木简和帛后,我简要地向同学介绍在纸张发明前我国书写材料的变革,殷商-主要是龟甲和兽骨也有铜器和玉器;西周-主要是铜器;春秋-竹木简盛行,并开始用帛书写;东汉-竹木简和帛仍是重要的书写材料。接着提出第三个问题:与纸相比竹木简和帛的缺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竹木简太笨重,帛的价格太昂贵后,我指导同学看彩图27汉代木简指出这就是汉代以前的书,看到这种用绳子撺成的木简做成的书,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我会插一句问:如果你们书包里的学习材料都是木简的话,你们能背得动吗?该有多少木简?有多重?同学们听到就会议论纷纷,就会自然地感觉到值得发明太伟大了,不禁有同学联想到现在的高科技不是更伟大吗?人类不是更高智慧吗?但是我们现在用着物美价廉的纸啊,这是我国的骄傲,也是我们祖先的骄傲。紧接着提出下一个问题:“西汉发明了纸,为什么东汉蔡伦又要改进造纸术?”由于这是课文中没有涉及的问题,学生的回答就有一定的难度,准确度很低。而这个问题还得让同学了解,这对以后的学习有一定程度上的帮助,也能让同学们更深刻的了解造纸术发展的进步。老师就应该详细的对学生说明,告诉学生:在蔡伦之前造的纸由于技术的原因,有质量差,不均匀,写字不滑易破等缺点,所以蔡伦才改进。这样的讲法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启发思考学生紧跟老师的步伐,即使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老师也能把学生引向柳暗花明又一村。
良好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提供了良好的氛围。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教师在教学中依据知识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有吸引力的情境能把学生的情感引到学习的内容中。所学内容活起来,使学生在感情上受到激励,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受到教育得到启迪。这是非常关键的。在讲《两汉经营西域对外关系》一课时,我告诉学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在讲到张骞带着100多人刚走出汉朝边境就被匈奴兵抓住时,学生为张骞的安危担忧;当听到匈奴想让张骞投降,把他拘留了十几年,而张骞始终保持汉节忠于祖国时,学生被张骞的临危不惧,忠心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继而听到张骞终于找到机会逃出时,学生又为之欢欣鼓舞,当再次得知张骞历尽千难万险,从大月氏返回汉朝的途中又被匈奴人抓住并扣留一年时,学生又为张骞的命运担忧;又当知道张骞好不容易在经受13年的磨难之后,终于回到长安时,学生的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对于这个故事具体情节的生动描述,不但使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也有身临其境之感,感到张骞的命运之坎坷,同时增加了对历史人物张骞更深的了解,是同学更加有理想,有信心,以张骞为榜样,产生精忠报国的爱国思想。张骞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真每个同学,张骞不但爱国,他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探险家和外交家,他在第二次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并为后来西域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使新疆地区正式归于中央政权的统治之下,并为开辟丝绸之路打下了坚定的基础。这样以情感人的教学,使学生对张骞在历史上作出重大贡献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能更好地回答课文中提出的张骞对我国历史做出了什么贡献了。
初中阶段的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更容易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不同的角度都可以,正像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如:讲典故,讲奇事,精读诗句,编歌谣,以图增趣。总之精心设计,巧妙安排,与所讲内容有关的一些引发、激起他们的好奇产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使学习化繁为简,简学易学,变被动为主动,在互动中产生兴趣,即学会了知识,又增强了爱国意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