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力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几年的阅读积累,已储备了一定的知识,也有着相应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他们正处于生理发育的初期,心智正在发展,血脉正在形成。所以我们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关键词:六年级;语文;培养
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味,致力于学生终生、全面发展,突出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能力。下面就笔者近几年的小学六年级教学经验做以下分析:
一、以“动”制“动”,课堂互动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小组教学与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利用小学生精力充沛、天性好动的特点,以“动”制“动”,把学生无意识的“动”转化为有目的、有组织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精神、心理、思维和身体诸方面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更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开放创新的意识,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
语文学案教学要特别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凡是学生能学习的都要让学生自学。“留足读书、自学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使阅读教学的过程真正变成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自学环节要让学生沉下去,实现有价值的独立阅读或思考。
学生不懂的时候,是有一种对未知的渴望,这个时候顺势而为,让学生互相交流,提升,效果应该是非常好的。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小学生的特点:竞争的意识比较强烈,合作意识却非常弱。那么,我们老师要“扬长避短”地适应现实,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二、融会贯通,以一当十
六年级语文教学如果仅凭几十篇课文的精讲深挖、设计无数的练习,由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提高。的确,课文只是个例子,应由一篇文章的阅读触及其余,启发学生把知识融会贯通,灵活、高效地学,有趣有味地学。 例如在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相机返顾或推荐《小珊迪》《小音乐家杨科》等课文,引导学生把几个人物作横向比较,培养学生读书思考、分析感悟能力,这是从文章的内容方面相串联的;还可以从作家的系列作品拓展,在学习小组里交流安徒生这位“世界童话大王”的名作,花时少、收效高,关键是培养了学生广读博览的兴趣;还可以进行读写知识的迁移,在阅读教学中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新年的阳光照着小女孩小小的尸体上,她的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火柴梗。新年的街头热闹依旧,可怜的小女孩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 大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他们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由此,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求,让这一久远的童话故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小女孩被奶奶紧紧地搂在怀里,她俩越飞越高,越飞越远,飞到那没有饥饿、寒冷、痛苦的饿地方去了。她们向着光明和幸福飞去。看,那青青的芳草地、活泼的孩子们把她们吸引住了,她们来到了,来到了你们的中间。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小组合作,力争上游
实行小组合作,采取“生帮生”的方法,切实有效地产生“一帮一,一查一”的教学效果。每位教师都知道,一个班级教学成绩的好坏,关键是“提优补差”工作是否落到实处,也就是是否发挥了“优秀学生”模范带头的作用,来调动“后进生”学习积极性。这种“捆绑式”的教学方式,能达到“整体提高”的教学目的。每隔一段时间,小组要重新组合。可以根据单元测试的成绩,进行小组长的竞选,这样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保持“同组异质,异组同质”水平相当的学习程度,达到小组之间竞赛的公平性。合作的目的是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清晰、全面。通过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共同切磋,能够把文本的内涵揭示得更加丰富、完整,更能体现文本本身的内在价值。
总之,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多在生活中去看,去听,去想,欣赏他们的一切想法。实践证明,在生动活泼、师生互动的课堂里、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六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会喜获“双赢”,他们的情感会得到升华,语文学科的魅力才足以得到展现。
参考文献
[1]李衍黔主编:《小学语文教学》,山西教育报刊社,2003年第2期.
[2]巢宗祺等主编:《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5]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6]王娟.怎样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湖北省荆门:读写算杂志社,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