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中学创新作文教学浅谈

中学创新作文教学浅谈

作 者:陈素琼

(贵州省普定县城关镇第一中学   562100)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没有创新,人类就不会进步。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主要是科技领域的竞争,科技领域的竞争说白了就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列夫托尔斯泰曾指出:“如果一个人在学校学习时,未曾有过创新,那么,他一生就只会模仿和抄袭。”这是多么可怕的后果!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最大课题。从语文教育的角度来讲,笔者主张把“中学作文教学”建设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地。那该如何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第一、指导学生走进生活,走向自然,以积累创新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如郊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过程,若有一些心得体会,就要及时记下来。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
  还要教会学生欣赏卡通和立体图画:如“神奇山谷”、“宝莲灯”、“罗宾汉”等;教会学生欣赏风光片和科教片:如黄山风光、九寨沟风光、沙漠风光;动物世界、科教之窗、科技大观园等。艺术精品都是作者灵感的结晶,都具有独创性,又展示了作者的个性风采。艺术欣赏的教育可与音乐、美术教师联手,还应专门开设文学作品欣赏课,让学生多接触优秀中外诗文和科幻作品,以张扬学生对未来的幻想般的追求之心。
     第二、大胆挖掘教材空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都留有一定的空白,或是在结尾,或是在中间。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空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求知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领悟。学生的创造力往往就在对课文 的 空白大胆想象和描述中迸发出来。如在教完《木兰诗》这一课后,我启发学生:战胜归来后,亲友们会对木兰怎样呢?你来为这个故事续上一个结尾。学生们顿时兴致高涨,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有从家人角度说的,有从乡邻角度说的, 有从朝廷官员角度说的,还有从敌人角度说的……多么丰富鲜活的想象呀!在对教材内容的挖掘补充中,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感悟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开展艺术欣赏,以感悟创新之美。
  第三、轻松作文,以营造创新氛围。
  作文本无定法,应让学生自由写作,放任思绪,天马行空;给学生作文“松绑”,打破不必要的限制,如中心突出、选材精当、行文简洁等;扬弃作文的“八股遗风”和必须表达一个中心思想的“席勒化倾向”;集体评点对不过于注重“细枝末叶”,给作文评价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
  第四、写想象作文,以便获取创新灵感。
  教会学生利用物象或文字进行有意想象和再生性想象的训练。夏丐尊就能从“落叶”一词中“认”出“无常、寂寞”等意蕴和情味。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时空转换:小说《减去十岁》;角色错位;散文《我儿子一家》;借助神力:现代神话故事,作文《我是玉皇大帝》;梦幻设计:作文《2050年的中国》。
        第五、打破思维定势,以便掌握创新方法。
  思维定势的副作用很大,使人们养成了惰性和对权威的绝对崇拜,这最不利于创新。如杨振宁博士在一次学术报告上的发问“1+1=?”,在座的专家、教授和大学生们竟无人敢答。
  引导学生走出狭小天地,放眼世界和未来:举办读书报告会、时事讲座;选写与时俱进和能出新意的文题:我主张的中美关系、俄罗斯衰落了吗?21 世纪世界的格局、月球村漫想、与火星人的对话……
引导学生利用同一材料,进行多观点提炼:如利用愚公移山的故事,可提炼如下观点:愚公不愚、守旧的愚公、“根”的魅力、愚公,后继有人、愚公与战争。
  第六、作文指导和评点侧重命题、选材、结构、语言,以体验创新乐趣。
  1、命题必须有特色。
  自命题时,要求学生不人云亦云,可借鉴古诗词、流行歌曲、谚语、格言等。如学生据班级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患白血病并匆匆去世这一悲痛欲绝的事件命题:《爱与我同在》、《漫天雪花都是情》、《但愿好人一生平安》、《“取义成仁”之我见》、《遗憾的人生》等。又如据白毛女的故事进行续编命题:《一帘幽梦》、《悲欢岁月》、《幸福中的辛酸》、《又是一个除夕夜》、《苦涩的往事》等。
  半命题注重封闭和开放的双重性,要求学生要出其不意。如“           我想对你说”,有的就补充了“苍天、‘?’”等。又如“我最喜欢           ”,有的就补充了“竞争、拼搏、孤独、断臂维纳斯”、又如“我想           ”,有的就补充了“飞、大哭一场、痛痛快快看一回电视、化作一只雄鹰、作一棵小草”等。
  2、选材要求“散”。
   材料不局限于某一点或某一方面,可运用联想规律拓展选材范围,多角度全方位选取材料,如《我又结识了一位新朋友》,学生的“新朋友”之广令人目不暇接:小草、鲜花、风、云、雾、闪电、大海、拿破仑、命运之神……
  3、构思特别:结构别具一格,语言有特色。
  散文化的构思,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结局的出人意料,文体的匠心独运,科技成果的形象描述,时代发展的超前预测,社会生活的夸张介绍,广告艺术的嫁接,文学意识的引进,文学话语的运用,特殊句式的点化等,均能大大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在作文中有令人鼓舞的表现,如1999年高考,有一篇满分作文构思就特别,采用了“广告”的形式;学生作文还可学用如下文学话语;拖住青春的尾巴、抖落一地人眼珠来、她脸上噼哩啪啦盛开出一片粉嫩的桃花来、高蝉正用一枝鸣、说不出哪一处伤口在轻轻轻轻的痛、“只见山、在左、在右、在前、在后、在脚下,在额顶。”……
  创新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企求一步到位:应从点滴抓起,多鼓励,少批评,这样更能培养出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