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园文化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校园文化的内涵出发,探讨了校园文化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就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校园文化;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创造良好人才成长环境,塑造学校整体形象和拓宽学校的发展空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社会主义人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以的校园为地理环境,以相应的社会文化为背景,在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主体的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校园特点的文化现象。校园文化不仅是指校园内开展的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还应包括学校的历史、优良传统、校训、校风、学风、人文素养等内容,它们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学校的精神面貌。
二、校园文化的功能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社会文化作用于学生的“中介”。它将社会文化中对人的要求、社会观念、政治原则与价值观念体现在自己的传统结构中,通过课堂传授,学校机制的约束,校风、学风、教风的熏陶和潜移默化,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性、规范性、多样性、敏感性、超前性、辐射性等特点,校园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创新基地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概括地讲,校园文化的功能主要包括: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辐射功能、创新功能。
三、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复杂化和多元化,人们的价值观念信仰和追求也各不相同各有特色。一些因素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发展,使得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众文化的影响
大众文化在中有其迅速发展的基础,中小学学生喜欢标新立异、追求叛逆、喜欢追求浪漫新奇发泄的感官刺激,而大众文化的文化模式正好与他们的需求相吻合。他们爱听流行音乐,喜欢追星染彩色头发穿奇装异服,乐意接受大众文化的影响,却忽略了对艺术价值、审美情趣的培养,缺乏对现代人文精神和优秀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思想深度,使得其精神消极,个人素质、修养显得空洞和苍白无力。
(二)网络文化的冲击
网络这种新型的文化表现形式所体现出的开放、自由、互动,使得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最大限度的参与文化的制造和传播,这种自由在带来平等和民主的同时,也带来了无序和混乱。网络中的各种各样的行为所引发的各类问题甚至超越了传统法律、法规和道德的约束,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易产生道德失范行为,破坏学生的人格形成。
面对上述系列问题,我们可以说在当今时代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势在必行,校园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和方法
在信息多元、文化多元的当今时代,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一)明确办学理念,转变教育观念,确立文化素质教育在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
关注质量是永恒的主题,一流学校的基本特征就是培养一流的人才,创一流的教育,特别是当今形式对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出了严峻挑战,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在争创一流的过程中,体现在争创一流的教学质量的建设上。文化素质作为人才素质中最基础的方面,关键时期的训练是十分关键的。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养成,关系到学生精神境界和智慧水平的提高,也直接关系到校园文化的整体建设。因此,文化素质教育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主题,我们必须确立文化素质教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基础性地位。
(二)推动文化研究,全力加强学科协作,促进精神的塑造创造与发展
精神的培育离不开思想道德教育,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差异性日益突出,这就要求的思想教育在发挥好传统的同时,要不断改进方式方法,提高说服力和感染力,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面临着价值重建与文化转型,如何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修正已没有生命力和解释力的旧观念与范式,是涉及到学校精神传统传承成功与否的关键。要认真探讨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交往,为其交往与自我教育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要为师生营造一种宽松、自由、有所依附又有所约束的环境氛围,从而激发师生的创造精神,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要引导师生正确对待人生,学会阐明、倾听、理解和尊重同伴和平等的接纳他人,在实践与对话中成长成熟,成为既有鲜明个性又关爱他人、关注团体、关心社会的全面发展的人。
(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每年定期开展得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书画摄影展览和运动会等,层出不穷的校园艺术周、艺术节活动等可以充分展示广大学生的创造性才能。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应用性文化锻炼活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富了文史知识,锻炼了辨证思维,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起能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加强对校园中各种社团的引导,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配备一定的指导老师,引导学生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拓展知识面,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积极向上的文化素养。
(四)创建积极的校园网络文化
要积极的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计算机网络的作用,提高网络信息识别能力,有选择的借助网络涉及先进科学知识,丰富自己的内涵,自觉抵制不良网络内容的诱惑;教育学生塑造良好的网络人格,在网络世界里严格要求自己严肃网络道德规范,不侵害其它计算机,网上不乱说不侵权,树立当代学生良好文明的网络形象,推动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
(五)积极倡导中国传统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注重天人合一、注重内在的精神追求,这对于当今充斥世界的个人至上、物质至上、损人利己、掠夺性的开发和资源浪费,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将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学校都应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和文化,在形成和构建独特校园文化的时候,要特别注重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髓的东西,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要使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要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绽放出自己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李如密,井维华.教育学教程[M].济南: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2002 :49.
[2]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86.
[3] 冯增俊.教育人类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264.
[4] 广少奎.论大众文化及其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J] .当代教育论坛,2003,(9).
[5] 广少奎.论网络文化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J].当代教育论坛,2004,(9).
[6] 张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素质教育[M].江西:江西出版社,1999,12.
[7] 刘海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N].人民日报,2003-02-23.
[8] 田建国.学校文化与思想道德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