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 者:朱 俊

(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经济开发区中心校    225700)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出前所不曾出现过的。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和这次课程改革对老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已成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推进语文素质教育,实现语文教学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为此,本文特就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如下探讨:
         一、激发兴趣,唤醒创新意识
         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为科技进步作贡献的兴趣和志向,创新意识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来启发,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能干巧干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时,师生共同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从中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些有关的浮力试验,看看水中盐分增多后,浮力有何变化。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上展示试验的不同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为寻求真理不思标新立异的浓厚兴趣。
         二、改变观念,寻找创新之路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虽然早就提出了,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大部分还是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即使有一些方法上的变化,但也只是在形式上的,没有触及其本质的东西。首先,我们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对约定俗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敢于持怀疑态度,敢于标新立异,不墨守成规,不迷信权威,只有这样,才能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才能在教学中以创造教育思想为指导,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其次,鼓励学生创新。改变“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观念,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在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只要教师的活动,学生必须参与。要有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使课堂气氛变的和谐、活跃,鼓励学生创新,从而使学生敢于创新。第三,拓宽思维空间。联想、想像是创新和创造之源,任何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联想和想像,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不断地有所创见。语文教材,特别是其中的文学作品,尤其具有形象性、表意性、灵活性,它本身就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和丰富的联想内容。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多向展示,引导学生从“已知”中预测“未知”,进行发散思维,促使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尽力避免思维定势的形成。教师应多设置一些“空白”让学生借助联想、想像去填补,使学生隽逸奔突的才情、明睿深刻的洞察得以张扬和生发。
         三、鼓励质疑,培育创新萌芽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仅要做到‘书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比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
         例如《孔乙己》的主题,课本的预习提示和《教师教学用书》都认为小说“揭示了为封建科举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是不是一定要这样理解才算对呢?那不一定,其实鲁迅自己只说,《孔乙己》“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定尊于一说,别无他议。千千万万的教师这样教,亿万的学生这样学,再也没有什么创见了,应该说在封建社会,爬上去的知识分子毕竟只是凤毛麟角,没有爬上去的是大量的,但为什么其他人没有成为孔乙己呢?这存在着一个自身因素的问题。孔乙己自身缺乏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学会自下而上才是我们今天从学习这篇小说中应获得的启示。这是其一。其二,小说中的人们,对孔乙己这样的苦命人是这样冷漠,是不应该的。今天,我们要予以同情与温暖,不能那样冷漠,我们要让世界充满爱。我想如果这样理解,我们今天学这篇课文才有现实意义。再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课文分析中认为胡屠户是个贪财如命,趋炎附势的小人,我在教学这一篇课文时,有位同学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见解,胡屠户骂范进,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能简单地说从他对中举前的范进的态度上就说他是个小人。这个主张一提出,马上引起了争议,有的同学说,胡屠户这个人,从作为范进的岳父的角度来看,他是个好岳父,因为换谁在他这个角度,有了范进这么个只会死读书不会生活的女婿,都会责骂范进,这也是恨铁不成钢的表现。这时,又一伴同学提出了一个主张:胡屠户为什么不让范进也去做屠户,光骂他又有什么用?这时,又引起了一片争议。学生的创新思维完全被激活,他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此时,教师适时组织读议:“同学们,让我们再读课文,然后将你们所提的问题与当时的现实情况进行对照”经过讨论交流, 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当时这种情况下,胡屠户由于深受到科举制度的毒害,中了举的范进在他眼里就是好的,有前途的,没中举的范进在他眼里就是不成器的,没有用的,同时也决定了他只能让范进在科举这一条道上走下去,而不能有其他的想法……这样通过学生自己质疑,自己解惑,不但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
         四、拓宽领域,丰富思维背景
  传统的教育模式其实际上是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被动,更是谈不上优化知识积累和拓宽知识领域了。陶行知先生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到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一般来说,创新是在旧知基础上的创新。因此,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知识越多,其创新思维就越活跃,创造能力就越强。因此,优化知识积累,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知识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让学生首先把课本的知识学扎实,但决不可只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还必须延伸到课本之外;不能局限于语文学科本身,还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多种联系。教师应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领域,通过这种种手段,优化学生的知识积累,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其信息的获取、筛选、评价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要能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意识,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