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作 者:刘莎莎

 (山东省东营市实验中学   257091)

 国家在新一轮高中地理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教育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必须建立现代教育观念、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改变教师灌输、学生死记硬背;崇尚书本知识、轻视实践活动;重视课本教学、忽视课外活动的封闭式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性教学,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为此,本文特就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作如下探讨:
  一、以语言吸引人,创设真切的地理意境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工具。地理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综合性强,知识内容丰富,而大部分知识是学生没有也不可能亲自经历的,这就要求地理教学语言不仅要做到科学、准确、清晰,而且能灵活运用语言的艺术,如适当的加上一些谚语、诗词、成语、歌诀等趣味语言,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地理意境,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实地理表象,使学生听课时如同身临其境,听后心驰神往,回味无穷,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世界地理》(上册) "七大洲、四大洋"内容时,用"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太平大西洋,印度北冰洋",既简单又好记,重点也得到深化理解;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讲述气温的日变化。这些趣味语言的运用,对地理课堂教学会产生良好的效果。使本来枯燥无味的地理课变得生动、活泼、有趣,学生也易于接受和掌握地理知识。
  二、激发学习动力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经几次高考改革,报考文科的学生人数较理科多,大部分学生不是因为对地理感兴趣才报读地理,而是各科成绩不理想,没有什么特长,寄希望于相对“冷门”科目中“搏一搏”,但又对地理科前途忧虑重重。而且他们在初二时已通过地理中考,初三停开地理课一年,对地理是既熟悉又陌生。面对这些问题,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呢?在高中第一节地理课上,教师不应急于赶时间讲课,而是先从地理科本身的特点入手,指出地理科具有的综合性、实用性,又引导学生联系报纸上的内容,如当前报纸中通常有大篇幅的旅游、房地产等的广告,指出当今社会需要地理方面人才,增强学生对未来的信心。还可以带领学生在校园内走了一圈,有目的地观察校内的生物(主要是植物)、土壤、岩层以及砌石山用的石灰岩、装修用的大理岩、花岗岩等,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地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同时,还要求每个学生课后找一个生活中与地理知识有关的问题写出来,留待下一节课发言。通过这样多次带学生外出观察活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就会有较大提高,并且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兴趣。
  三、营造和谐、民主的地理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品性
        创新是人类独有的潜能。《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育既有培养创新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新精神的力量”。因此教育工作者更要善于发现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潜在的创新品质。要挖掘学生的潜在创新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必须着眼于学科的课堂教学。对于中学生,只有在课堂上,教师强化其创新意识,帮助其树立一种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观念,才能使学生形成一种时时处处创新的意识。通过持续的训练和强化,学生逐渐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其创新热情才能被点燃,创新潜能才能被挖掘。同样,创新品质的培养,也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训练和强化,形成学生高层次的需求和远大的志向、坚定的信念、强烈的自信心、坚韧不拔的毅力、献身科学的内在动力和坚强意志、敢冒险、敢怀疑、敢挑战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日积月累,学生的创新品质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要培养具有鲜明个性的创新人才,就要为个性的发展创设出宽松、和谐的环境,而学生培养个性的主要渠道在课堂教学。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以一种平等、博爱、宽容、友善、引导的心态来对待学生。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立体的学习方式中发展智能,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课堂设计和教学策略、教学过程都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充分发挥而选择。同时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与教师一起选择、设计和完成多种教学内容,这就创设了一种新型的开放式的课堂结构,使学生做到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在课堂中充分展示每位学生的个性。
  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成长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与创新能力的培育息息相关的问题。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且还是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判定者,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不要说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可能得到发展,甚至连正常的人格也难以得到健康发展。
 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培育需要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的过程,和谐、民主的地理课堂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意识和能力。新型的师生关系倡导能者为师,提倡教师与学生在不同时段内互为引导者,即时扮演、随时更替,这也正符合了青少年好强、好胜、好奇的心理特征。为了扮演引导者角色,促使学生放开胆量、开动思维,追求事实、质疑真理、挑战权威,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目标。
       四、以科技辅助人,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影像、动画、声音等表现信息媒体的优化组合,并通过计算机的综合处理和控制,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式的操作。作为地理学科来讲,多媒体辅助教学尤为重要,因为它具有形象、生动、逼真、直观的特点。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于优化地理课堂结构,使课堂素质教学达到更高境界,从而丰富和完善素质教育。
  目前,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的利用越来越广,并随着家庭条件的日益富裕,家庭电脑的普及,因特网与校园网的并轨,当务之急是制作出更加精美,更加有趣的地理教学软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中有“学”、有“思”、有“乐”、有美的享受,有理想、思维的启迪,也有知识的传播,品德的熏陶。以便改变重“教”轻“学”、重“讲”轻“思”、重“灌”轻“趣”、重“知”轻“智”这种现象。如在讲授“地球公转”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改变地球运动的条件:①黄赤交角增大或缩小,地轴的方向不变;②黄赤交角不变,但地轴方向变动;③黄赤交角为零。这样,可让学生思考在不同条件下产生的不同结果。学生在联想、分析和发现这些假想运动与现实中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不符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能激发学生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构想的热情,引发学生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动机及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总之,素质教育已成时代的潮流,重视智力的培养,是当代教育改革的主要标志,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这也表明了我们新时代的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为全面地培养学生的智能,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才能更好地将创新教育渗透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