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关于公共行政人员的行政伦理失范

关于公共行政人员的行政伦理失范

作 者:穆晓芳 (贵州省毕节市 551700)

摘   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代中国正处在一个文明形态和经济体制等全面变革的转型期,出现了许多公共行政人员的行政伦理失范现象,这和行政制度的不健全和社会经济转型与行政伦理转型的不同步以及行政公共资源的某些特性有着很大的关系。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的深化改革和完善,行政伦理失范问题成为了国内外学术界重点研究的课题,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本文首先对行政伦理失范进行简述,然后介绍了我国行政伦理失范问题的产生原因及相应对策,以期拟解决新时期我国的行政伦理失范问题。
关键词:公共行政人员  行政伦理  失范

近年来,伴随着逐步深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公共行政人员的行政伦理出现了一些失范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政府形象造成了严重的损害,给社会造成了较大的消极影响。因此,必须深入分析公共行政人员行政伦理失范的原因,并采取相应对策来加以克服治理。
一、公共行政人员行政伦理失范的内涵
行政伦理即行政管理领域伦理,而公共行政伦理是指在公共行政活动中,在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时,行政机关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应遵守的道德原则和行政规范。然而,在公共行政权力的运行过程中,公共行政人员往往会置行政伦理的要求和规范于不顾,有可能造成公共政策执行走样、行政效率低下、政府公信力丧失,从而带来行政权力的合法性危机,最终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民心的背离,这种情况就是行政伦理失范。行政伦理失范是行政权力的一种违规、异化现象,行政人员利用公共权力满足私人私欲,无视行政伦理的规范与行为准则,严重地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从而导致人们对政府的不满,进而影响到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公共行政人员行政伦理失范的原因分析
(一)公共行政人员服务意识淡薄
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公职人员常常出现主仆地位颠倒的现象,自身素质不高且服务意识严重淡化,这些也是造成我国公务员行政伦理失范的重要原因。“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是人们对政府机关的形象描述,有些行政人员官气十足,官本位思想严重,贪图个人安逸和享乐,脱离实际造成工作效率低下;有些公职人员贪污腐败、挪用公款、公车私用、利用职权非法占有公共财产;有些政府行政人员为一己私欲,浪费公共资源等等现象的存在都反映了部分政府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低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淡薄,只关注自身的个人利益,不注重身心道德的修养与提高,这些情况的存在都反映了部分政府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低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淡薄,只关注自身的个人利益,不注重身心道德的修养与提高,这些情况的存在都在很大程度上对公共行政伦理失范现象的发生产生了恶劣影响。
(二)行政管理体制不健全
经受几千年封建思想影响的中国社会,留下诸多文明礼仪和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有一些古代封建专制思想被遗留至今。然而在现代社会,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对于传统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价值取向和物质观念趋于多样化,但古代封建官本位和特权思想在一部分公务员中依然存在,这些封建传统糟粕观念在很大的程度上造成了公共行政人员的行政伦理和道德规范的缺失。尤其是目前我国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为了引导公共行政人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促进行政道德化目标的实现,避免行政伦理失范现象出现,各级政府和行政伦理教育人员通过各种方法教育和引导公职人员对自己实行高标准、严要求,以提高自身的行政道德素质。当前我国社会行政体制自身存在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企职能不分,用人制度不公开,管理目标不明确,行政效率低下,行政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行政监督混乱无章,行政机构设置臃肿等等。
(三)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
在社会转型期,虽然我国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已经初步建立了基本的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和制约机制,然而目前已存在的监督、制约机制在治理公共行政人员的行政伦理失范方面能够发挥的作用却十分有限,与客观现实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迅猛形势相比,还远远不够。主要表现为:一是人大的监督、制约作用未能得以真正、充分发挥,政府机关的纪委、监察等部门的地位偏低,对行政一把手的监督、制约作用基本上属于形同虚设,不能得以有效发挥;二是社会主义民主沟通渠道不够畅通,监督、制约机制缺乏群众基础,公众监督、制约基本流于形式;三是监督、制约机制的舆论导向乏力,社会效益较差。目前,在许多政府部门,公共行政人员往往会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对于与自身无关的行政管理事务不会去关注。综上所述,这些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的表现都会对公共行政人员行政伦理失范的程度和范围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公共行政人员行政伦理失范的治理对策
(一)加强行政伦理教育,树立正确的行政伦理观
确立行之有效的行政伦理道德标准,加强对公共行政人员的行政伦理教育和道德约束,树立其正确的行政伦理观,提高公共行政人员的个人素质和职责意识,是防治行政伦理失范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行政伦理教育主要是采用引导、说服、学习、启示、教育等手段向行政人员输入行政伦理规范,使其遵守这些规范并形成正确的行政价值观的一种行政伦理建设方法。公共行政人员必须通过长期的思想道德教育与引导,完善自身的道德人格,深刻认识到加大行政伦理建设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自身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行政伦理自主性。只有加强公共行政人员的行政伦理教育,树立正确的行政伦理观,提高公共行政人员的自身素质,才能使公共行政人员经受住来自各方面的考验,在各种利益的诱惑面前不为之所动,进而才能从根本上彻底消除公共行政人员的行政伦理失范现象。
(二)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在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性问题就是要转变政府职能、严格规范政府行为,使得“政企不分、政法不分、党政不分、政资不分”的状态不再存在。首先,限定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某些干预职能,政府行政部门要统领全局,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协助市场经济克服自身的盲目性及及行业垄断弊端,监督和制约市场经济的运行状况,维护市场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加快改革现存的行政管理机构,有效规制现有的政府规模和机构,精简机构,精于吏治,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行政管理机构出现冗余、臃肿、无限膨胀的情况。最后,要建立社会主义的服务行政模式,即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使公共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成为一种自下而上的监督,使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成为一种行政观念,它要求政府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将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作为其存在的根本目标。
(三)健全和完善行政伦理监督机制
要使公共行政人员的行政伦理失范行为得以有效地防范和治理,必须保证行政监督、法制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健全、完善的监督机制。主要表现为:一是要强化党内监督,从而防止党内领导干部利用公权办私事,谋私利。二是要强化司法监督。对此,必须要提高司法机关行政人员的职业化水平,扩大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案件受理范围,实现彼此之间的衔接互动。三是要建立预防行政伦理失范状况出现的专门监督机构,结合政府各方面的监督力量,从而形成整体的监督体系。在增强监督机构职能范围和独立性、自主性的同时,还需要通过广泛发动群众进行大力宣传教育,实现全民监督,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提高社会公众防范公共行政人员行政伦理失范的意识,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要重视人大和社会的监督作用,通过多方途径和公共行政人员的一切行政伦理失范行为做坚决的斗争。只有综合运用以上几种监督机制,公共行政人员的行政伦理失范才会被克服与治理,行政管理的目标才能最终得以实现。通过立法监督、政党监督、社会监督以及民主监督等构建完整的行政伦理监督体系,这是保障行政伦理规范体系建设和防治行政伦理失范产生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我国社会转型过渡时期,由于行政伦理失范对国家的行政管理活动构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造成了行政效率低下、群众对政府信心的缺失,甚至可能会影响到国家行政管理目标的实现与否。因此,加强公共行政人员的行政伦理建设对于保障行政管理的高效、廉洁、公正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通过一系列有效防治行政伦理失范问题的对策和措施的切实执行,从而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行政伦理体系,以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繁荣发展和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陈德川.当前我国行政伦理失范成因及治理对策探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 2006, 5.
[3]唐梅桂.转型期我国行政伦理的失范及其治理对策[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6).
[4]李风,许文骊.对政府行为失范的伦理原因分析[J].社会纵横,2007,(12).
[5]杨振海.转型期我国公务行政伦理失范的原因及其治理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09,(3).
[6]仓春潮.转型期我国行政伦理的失范及其治理研究[J].哲学研究,2010(24): 101-103.

作者简介:穆晓芳,女,1985.09,贵州省毕节市,毕业于贵州省电视广播大学行政管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