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来看,高职语文教学当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问题和矛盾,这一学科的改革面临着极大的困境,这对于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本文立足于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并结合我国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这门学科的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困境;解决措施
近些年来,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断取得突破,使得高等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办学规模的扩大也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在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改革过程当中,很多院校都没有取得显著的成绩,甚至依然停留于摸索的阶段。由此看来,研究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对于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教育改革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1.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困境
1.1缺乏理论上的引导和政策上的支持
近些年来,我们时常看都大学生身上出现的不文明的现象,还有的大学生极其缺乏公德心,不能够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甚至在心理上还存在一定的障碍,在这种背景之下,社会上不少有识之士提出了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张。与此同时,我国现行的教育机构当中尽管一再声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但是尚且没有相关的政策或者指令性文件来指导高职语文这门学科的开展,这就使得高职语文教学往往处于一个边沿化的状态。尤其是对于一些理工科的专业来说,语文课程很难取得立足之地,学生也并不重视这门学科。长此以往,不仅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无法得到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难免会被挫伤。
1.2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
就现有的状况来看,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人文课程开设方面是极其不统一的,尽管试图在这一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但是其改革的力度和最终的方向也并不一致,很少有学校能够真正将教学改革渗透到语文这门课程当中,使得这一课程当中所能涉及到的崭新的模式能够得到切实的把握和应用。事实上,国内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基本上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并没有主动选择的权利,这使得高职院校自身不能够发展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项目和内容。
1.3语文教育改革方向上存在分歧
尽管有的高职院校在语文教学改革当中迈出了较大的步伐,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应试教育的桎梏,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幅度过大的改革形势,很难让语文教师能够在短时间内适应。伴随着岗位分工逐渐走向细致化,专业的设置也不得不变得多起来,很多高职院校当中,人文课程的教师是极其有限的,一个人往往要教授多个专业,使得教师的精力难以集中,这对于语文这门学科的发展是很不利的。甚至还有的高职院校整体上延续了中学语文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使得课堂较为模式化,学生也并没有参与热情,教学效果难免会差强人意。
2.高职语文教学解困思路
2.1各级教育机构加强关注和重视
我国应当设置专门的机构或者组织来制定相应的措施,并以此来规范和统一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当中的各个环节和内容。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个高职院校都有其自身发展的具体状况,并且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也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区别,因此在具体的改革过程当中,切忌千篇一律,应当找到其中的共性和特性,然后再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2提高语文教学改革的认识
无论是国家教育部门,还是高职院校自身,都应当对语文教学改革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之上应当克服改革过程当中的种种困难,找到正确方向,使得语文教育能够在教育改革当中取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当中,还应当找到突破口,由于高职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存在一定的区别,它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当中也要着重强调实际运用能力。此外,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教育改革还要求语文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以往的以文学欣赏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于文学的看法成为课堂的重要环节,使其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能够得到提升。
2.3强化教学方式的创新
在课堂之上,教师应当摆脱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的束缚,充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将学生的主动性开发出来,使其能够融入到课堂讨论当中,普遍可以采用的方法有经典影视作品欣赏和排练话剧等,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增加一些讨论课,这些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生只有真正喜欢上这门学科,才能够积极配合教师的授课,才能够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教师在生活当中,也应当特别关注热点文化和时政要闻,将其纳入课堂实践活动当中去,使得思想教育、文学教育和重点知识能够有机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而言之,高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其地位和现实意义是不容小觑的,相比于其他学科,它更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高职语文教学的改革是刻不容缓的,不仅需要教师转变以往的教育教学模式,还需要各级教育机构和学校领导都能够正确看待这门学科的改革,在实践当中探寻突破口,从而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熊金星.高职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1)
[2]万洪莲.关于高职语文教学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06)
[3]伍海霞;付玉东.基于学生职业语文能力培养的高职语文教学[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03)
[4]李霞芬.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5]熊金星.高职语文教改迫在眉睫[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01)
作者简介:孙亚萍(1979.9---)女,汉族,山东潍坊人,讲师,硕士,山东经贸职业学院科学与人文系, 研究方向:高职语文教学、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