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新兴的课程,由于课程涉及的丰富性和宽泛性的特点,既加强了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又涵盖了自然社会地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有时觉得知识繁杂。同时由于现代儿童的心理倾向和世界观人生观的改变,切实需要在课程中加强教育引导,不但要学到应该知晓的知识,还要培养良好的品行和做人的道德,让他们从心理上得到应有的洗涤与陶冶。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心理健康;教育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是对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长期以来,一直沿着传统教育的轨道,偏重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而较小涉及心理素质的培养,然而心理健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思考也应解决好的重要问题。如果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肯定会对学生的道德能力发展更具有指导意义。
首先,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以尊重理解为原则,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品德与社会课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学生更是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需要,探索出奇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不以权威者、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尊重学生的人格,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逐步形成主动参与、敢于争辩的氛围,让思维得到内化,让潜能得到发展,让学生拥有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二、以激励为原则,对学生进行积极地心理暗示。德国著名教育家斯蒂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启发、激励、引导及创设一系列科学的教学程序和学习氛围,可逐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这样让学生每天都得到一定的成功,在成功中体验欢乐,得到满足,以积极的心态去生活。
三、转变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培育健康心理的自觉性。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必须改变旧有的教育教学方式,采用合作、讨论、探究、交流的新型教学模式,使整个教学过程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要善于利用教材内容的新异性、悬疑性、差异性、不确定性,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好奇心,让学生在行动中实践了教学内容,这对健全学生的心理品质也会取到积极作用。
遵循了以上原则,我们就可以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中。
一、寻找结合点
教材中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很多。教师只要善于发现,找准切入点,都能进行心理品质的教育。教师可根据思想品德教材的内容,确定丰富的心理素质的结合点。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遵循《教学大纲》确定的教学认知和行为要求,完成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有机地渗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特征和认知能力,教师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使全体学生都乐于与同学、老师交往,都能感受在班队集体中共同学习和生活的乐趣,学会与同学合作。同时,也要培养他们适应社会交往的能力。
二、适当“移植”
品德与社会课可以从心理健康教育中移植一些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比如,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技能来改变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借助心理测验及其他测评工具来客观地了解学生个性特点、长处、不足以及发展趋势,使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更有针对性与有效性。例如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陶冶法
和谐、愉悦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陶冶法就是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如建设良好的班集体、创设优良的校风、设置成功教育的情境等等,使学生的身心于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
为了培养学生开朗的性情,陶冶他们的情操,小学教师在思品课教学中应该设法陶冶学生的心灵。一位教师在上课时,先组织学生看了一个小品,内容是某同学因一点小事而生气,然后让大家讨论:生气好不好?为什么?使大家认识到生气对人的身体和精神都没有好处,经常生气不但容易得病,而且还会影响到与别人的关系,老师、家长、同学都不喜欢好生气的人。在课堂教学之余,老师积极进行良好班集体的建设,经常组织“班级之最”的评选。凡是在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等方面有进步的同学,就能得到一个相应的荣誉称号,并且他的名字还要被写上“班级之最”光荣榜。这样,就在班级营造起了一种和睦相处、团结互爱、积极向上的氛围。久而久之,这个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熏陶,自信心得到了增强,学习劲头更足了,班上因一点小事而相互吵闹的现象也就基本绝迹了。
小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而且师生之间的行为方式和人格特质往往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思品课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使学生在一个和谐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这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对小学生情感的一种积极的陶冶。
2.体验角色的心理短剧表演
根据活动需要,让学生扮演活动中某一人物角色,按角色需要思考和体验该角色的思想、心理,学习模仿好的一面或更清楚地认识到其不恰当的思维方式及行为,进而增进自我认识,减轻或消除心理问题,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在教学中,当教材内容适合表演心理短剧,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时,如果根据内容要求,自编或让学生创编一些短剧,并让他们在课堂上即兴表演,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经常借助课文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课文情感,使学生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狭小圈子。
3.明理法
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以他们的道德认识为基础的。所谓明理法,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现象,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美丑观和荣辱观,从而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品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学生的心灵是纯洁无瑕的,教师在思品课教学过程中,着重点在于通过课程的教学来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培养健康的心理。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孩子的重中之重。
21世纪,社会不仅需要身体健康,智力水平高的人才,而且还需要心理素质好,社会适应能力好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思品课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要在思品课课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只要教师富有一片爱心和诚心,思品课教学就一定能把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机且紧密地糅合起来,它将进入每一个学校,进入每一间教室,进入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最终会走出一条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思想品德教育新路。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组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版 2012.3
[2]教育规划发展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 《教育规划纲要学习辅导百问》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