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我说“教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教师的影子”。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像教师受到这么严格的监督,教师和学生每天在一起的时间更多于家长,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教师心理不健康、人格有偏移、个性有缺陷,都会反射到学生的心灵上。事实证明,情绪不稳定、易暴易怒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也是喜怒无常。而一些教育事件,也往往发生在这些教师所任教的班中。所以我们在高度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也应对农村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高度重视。
农村40%的小学教师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自卑心理严重、嫉妒心理强、性格忧郁孤僻、虚荣心明显,情绪不安等。严重者经常失眠、头痛。
一、导致这些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工作压力过大,心理负担较重
随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学校都采用激励机制:岗位竞聘制、岗位责任制、末尾淘汰制等。社会、家长对教师的要求也逐步升级。教学质量和分数的排列催化剂,迫使教师感到危机感。许多教师为了适应社会跟上形势,白天努力工作,晚上加班加点不断充电……甚至有的农村教师夜间还要值班,管理寄宿生。长期处于紧张和疲劳状态下的人免疫功能下降,从而导致心理失衡,健康状况可想而知了。
2.经济收入差距悬殊,心理失去平衡
尽管这些年教师的经济待遇有了相关的照顾政策,工资明显增加,但作为农村教师的我还是深有感触:物价上涨,房价飙升,捐款抗洪救灾资助等、报刊杂志和保险摊派等。而许多农村教师的一家人生活全靠这点工资维持,常常是月光族,碰上点事生活还得不到保障。同时,农村小学教师与市区、县城的教师在福利待遇方面差距较大。个别地区一年收入差距竟达到几千元,还不包括一些非正常收入。同是教师,同一所学校毕业,工作地点不同而已,然而收入差距却如此之大,这样会导致教师的心态失衡,产生自卑感。因而有些教师为了避免这种囊中羞涩而造成的尴尬场面,尽量不与人交际。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人际关系的心理障碍。
3.不良文化氛围侵蚀,心理落差大
如今农村受经济改革浪潮的冲击,变化大,很多人重金钱、轻名誉,讲究物质享受。在一些人的眼里,农村教师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教师的心理产生了强烈的落差,一个农民都混得比我好,我还能干什么?教师还有什么前途?随着校长负责制的推行,一些农村小学的领导只注重依法执教,制度管理,忽视以德治校、以人为本。甚至有些校长利用手中的权力,一手遮天,动不动就以“下岗”、“待业”威胁,在职称、待遇及荣誉方面统揽其有。批评教师不分场合、不留情面,在学校中造成了不良的校风,最终导致了教师的逆反心理和厌恶心理。其奈他何?教师的心理问题也就日趋严重。
4.教师自身认识有偏差,心理极易受挫
无论在工作或生活中,人难免受到挫折。而一些农村教师自身认识偏差,有的几经挫折后又无处排解,不能得到心理释放,缺少勇气和机会“跳槽”,可每年每天又不得不继续重复单调、枯燥的工作与生活。所以农村教师较城市教师易形成心理障碍。
二、维护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者和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强调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首先要强调教师的心理健康。那如何才能维护和提高教师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呢?我认为可采取以下途径:
1.“干一行,爱一行”。对于教师来说,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首先一定要接受“自己”是教师,也就是心理学常说的进入角色,并且能够在教学、辅导学生中获得乐趣。
2.自觉保持愉悦的心境
哲学家马克思曾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药更能解除心理上的疲劳和痛苦,愉悦的心境是增进心理健康的灵丹妙药。”教师在生活、工作中要力求做情绪的主人,有意识地培养乐观、愉悦的心境。
3.主动调整心理需要
常言道:“心病需要心药医”,“解铃还需系铃人”,维持心理健康归根到底还是靠广大小学教师自己。
4.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师要善于主动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自觉接受集体规范的约束。坦诚、豁达,真诚帮助别人,主动寻找与他人心灵沟通的纽带,缩短与他人,与社会的距离。
5.学会弹性工作。一个会休息的人才能更好地工作,为此,在安排工作时,千万别忘了安排自己的休息时间。
6.保持充实、和睦的家庭生活。上班时带着家庭里的烦恼,肯定是无法让你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结果只能是一个恶性循环。
7.别排斥去看心理医生。当自己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时,不妨大大方方地做回“学生”。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广大农村小学教师,我们肩负着培育现代化人才的重任,其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教师自身利益的解决,影响到子孙后代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前途。因此,农村小学教师应当从自我做起,努力克服各种不良心理问题和情绪,追求一种对自己充满自信、对社会主动适应的积极心理状态,实现身心的和谐健康发展。同时,呼吁教育管理者应该重视和关注教师身心健康,要把提高教师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切实加强和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健全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帮助广大教师走上健康从教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