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一道语文作业题的有效性分析

一道语文作业题的有效性分析

作 者:李亚鹏 (陕西兴平秦岭中学 713100)

语文作业是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有效载体,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作为对教学起着巩固和反馈作用的课后作业,在受到教学者关注的同时,也备受社会诟病。近年来,新课标对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减负的呼声更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作业的有效性。如何精心设计优化语文作业,提高作业的有效性,是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直面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语文作业的有效性问题研究也日益得到重视。
传统的语文作业,有字词抄写(默写),文学常识及诗文名句填空,词语释义,文言翻译,选择题,简答题等等。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单纯增加量,固然能增加学生知识的积累量,提高解决语文问题的能力,但在有效教学的背景下,就显得那么的不合时宜。我们反对无休止的重复训练的最主要的出发点,在于此种训练只是强化了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毫无作用。可以说,传统的作业形式也是迎合了传统的教育方式与理念,其形式单调枯燥,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这更显示出对传统作业形式及内容创新的必要性。
在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教学任务完成后,我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题:
整理出自《<论语>选读》单元中的成语,查词典解释这些词语的意思并造句。
下面,我就本题的命制依据、考察目标及实际效果做简单分析。
一、该题命题合理性的理论依据
在什么是有效的作业这一点上,学界较为认同的是指学生用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效果。《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依据标准,有研究者认为作业是否有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是否能把握教学内容的定位;2)是否注重个别差异;3)是否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完成作业的过程中;4)作业能否体现互动的要求,师生是否共同参与;5)是否把作业与学生课堂学习联系起来;6)是否注重发展学习者的认知技能,提高其素质。
本题目是在第一单元复习课后给出的作业。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复习回顾文本,积累饱含儒家生存智慧的成语并正确运用。而对成语数量未做明确要求,既考虑到了作业难度的层次性和学生的水平差异,也使学生在数量多少的竞争中产生成就感,激发完成作业的兴趣。学生通过完成作业,熟练掌握并能运用诸多成语,语文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题目也凸显着单元教学的三维目标。综合能力的考查和题目形式的创新是该题目的最大亮点。
二、该题考查的能力要求
重新审视作业意义,充分重视作业的形式内容创新,激发学生作业兴趣,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高,应该成为语文教学工作者重视的教学问题之一。
在我看来,这道题的命制突破了传统作业题型的条条框框,把各种语文能力的考查糅合在了一道题目里。“整理”在这里点明了是对单元知识的一个再回顾,“整理”的过程其实就是再次复习文本的过程;有些成语在文本里并不是现成的,这除了要求具备一定量的成语积累外,也对学生的概括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例如由《论语》原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提炼出“举一反三”这一成语的过程,就体现了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考查。“查词典”的要求,首先是为了让学生准确掌握词义,为成语的准确使用或成语使用正误的判断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这个环节也培养学生对工具书的重视及正确使用。在目前的语文学习中,不重视工具书的应用,学习上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不良学风比较严重,这一点要求培养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严谨认真态度。“造句”要求的是学生写的能力,也是对成语的深刻理解和准确运用能力的考查。此外,学生在整理成语和成语造句过程中再一次潜移默化的感受了传统文化。
三、该题实际答题效果
好的作业,当是让学生感觉有趣的作业。该作业并未规定找出多少个成语,但在实际完成过程中,学生唯恐自己找的不如别人多,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当然,在此过程中,也出现同学困惑于“四体不勤”算不算成语的问题,这又是问题中的问题,我指导他们以成语词典是否收录作为判定标准,使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又提升了一层。在查词典的过程中,学生们更是受益匪浅,他们通过对释义的阅读,更加深刻认识了汉语成语独特的文化魅力。在该题的造句环节中,曾有学生造出“先贤孔子教导我们,要‘见利思义’”。我及时指出这种造句方式未能体现成语的本义,属于错误的造句方法。
通过题目完成的实际完成情况来看,该题基本实现了设计的考查目标,调动了学生参与作业的热情,是一道比较成功的题目。
总之,语文作业不应当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完成兴趣的多元化作业,充分注意作业的多样性和层次性,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获取和巩固知识,提升语文能力和思维品质,从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 储名方,《对作业有效设计与评价思想的再认识》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张妮. 历史与社会学科作业有效性初探[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