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职学生是在初中毕业时考不上高中后被分流出来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学习基础偏差,学习兴趣偏弱,在学习上有一定的自卑心理,有的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合理地安排时间,课前不预习,上课不认真,课下不复习,在学习上收获不多。然而,计算机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和想象力,通过教学要让计算机成为他们的实用工具,而不是成为他们考试的负担。那么,面对这样的学情,我们应该怎样进行计算机的有效教学,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掌握并融会贯通计算机的知识应用呢?本文叙述的就是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认为是实用和有效的尝试案例。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学;睿智课堂
又要上模具制造班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课了,作为一名从教时间并不短的计算机专业教师,我却一直在考虑怎么上好这门课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说实话,在第一节课上我在教完二进制的转化后写了两个题目让学生作答,学生的回应差别很大,有的学生举手回答轻而易举,而有的学生则茫然不知所谓。我问那些不回答的学生为什么?他们说:“懒得思考”、“没兴趣”、“不好意思站起来回答”……这样的局面,促使我开始思考原因:
主观上,职校学生普遍存在惰性、学习习惯差的特点,容易导致课堂参与意识差,从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客观上,有的学生家里有电脑可以边做边学,甚至“玩”到炉火纯青,但还有些学生受一些客观因素的限制,知识水平并未达到预期而处于一知半解状态,导致学生基础的不均衡。
鉴于这个分析,特别是接下来还会有以理论知识为主的授课,我必须拿出一个适合他们的新方案。怎么办?我想到了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原有水平,给答题的学生打分数的办法,来激励他们积极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经过深思熟虑,我适时宣布了“学在互动”的新方案,就是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学→老师提问打分”为互动组织形式,互动打分标准为回答完整记5分、不够完整记3-4分、不能回答记0分,并结合学校实施的《学生学业评价办法》中课堂互动成绩占学期总评成绩10%之规定,将5次以上互动得5分的记为学期总评成绩互动分满分,其余情况以此类推。当我宣布完互动与激励方案,学生们有些意外也有些议论,不过很快地就安静了下来。这说明他们对这种改变还是能够接受并有着期待的。
在“项目1-2 计算机的硬件系统”教学中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思考:教材介绍的硬件组成是‘真相’吗?组装一台计算机,以上这些就够了吗?请说出至少五种计算机硬件”,让学生进入自学环节3-5分钟。 “×××同学,回答得不错,5分”;“×××同学,他的想法虽然不够完整,但有他独特的见解,为了这点,我们奖励0.5,得4.5”; “×××同学,(虽然错误)但非常努力,至少是及格,得3分,让我们继续支持他!”;“×××同学,还需要思考,对吗?让我们留下一个句号,期待你下课前的再次回答,(不带着0分下课)”,学生很快地进入了学习状态,看来,他们还是非常在意老师的即时评价打分的!
当本课结束之后,我问他们有什么最深的感触,绝大多数学生回答说:“比以往更主动地思考问题了”,“不会答也要找答案应付下”,“被老师认可还是挺自豪的”、“学习没以前那么累了”等等,但也有同学提出来,“老师,我们班里的×××等同学他们基础不太好的,如果以后他们回答得都不好怎么办?”、“他们会没有积极性的”,有的还说“老师,等我得到5分五次以上了,我就不回答问题了,给其他同学得5分的机会吧”。我觉得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有针对性,需要我及时地对互动与激励方案进行再完善。
经过斟酌,我将互动组织形式改为了“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学、帮助与受助→老师提问打分” 即增加了“帮助与受助”环节。针对有难度的题目,增加了“支持发声、下位置”环节,支持学生离开位置,找到基础更好的学生,轻声讨论互动;而回答的学生,只要能分析出问题的子丑寅卯,那就得5分。这样的形式,让有基础的学生帮助基础偏弱的学生学习,这样既能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又能促动受助者的利他心和帮助者的利他心,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可谓一举数得!
如何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改变课堂“死气沉沉”的现状,形成良好的课堂互,首先要转变自身的教育思想观念与态度,建立师生平等意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发展。其次,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活跃课堂气。开展分层施教,在课堂教学及其延伸部分,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有区别的教学活动。这些都是促进课堂互动的措施。在以上基础上,运用恰当的课堂互动策略,确实显得十分重要。情感策略,可以鼓励学生自尊、自信;加强非语言交流;教学策略,可以通过充分了解学生、认识课堂目标与内容,准备教学手段与材料,从而进行有效提问;管理策略,显然是互动的需要,有效的课堂管理可以促进良性课堂互动。
显然,不断摸索“学在互动,悦于激励”的教学模式,以活跃、有序的课堂互动为载体,以老师的评价为激励,促进中职计算机教学达成高效,通过师生互动这一模式还得以不断成长,课堂睿智更能进一步体现。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教育的终极理想。耶鲁大学的门口两侧各有一组浮雕,描绘的是老师给学生上课的情景。一组是台上老师侃侃而谈,台下学生昏昏欲睡;而另一组正好相反,老师酣然大睡,而学生却在台下争辩得不可开交。面对无穷无尽且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知识,我们能做的只有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这样才能为他们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优化课堂互动教学模式,构建思想政治和谐课堂》 安映 读写算 2013年第15期
[2]《解码课堂互动 亮彩课堂童真》 袁波磊 成功·教育 2013年第1期
[3]《课堂互动教学模式提高高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姚冬梅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13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