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调适

浅谈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调适

作 者:翟秀炼 (广西田阳县田州镇三雷小学 533699)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劳动。而教师这一职业特性决定了其工作的繁重、复杂和艰辛,决定了教师比其他行业人员负有沉重的压力。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各种竞争激烈,使得许多教师心理压力与日俱增,这种心理压力时刻威胁着身体的健康,加之教师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性和自我保健意识较差,致使部分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探讨和调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出现的心理健康的问题
(一)工作压力过大导致心理负担过重。随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学质量和升学率的催化剂,使教师感到危机感,许多教师为适应社会,除了自身不断充电外,白天忙于教学工作,晚上还要加班加点,甚至许多农村中小学晚上要上晚自习,教师夜间要值班,管理内宿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度的工作压力会给人带来身心疲惫、烦闷,使人产生生理和心理的失调反应,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可见,过大的工作压力是导致教师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付出与获取的反差造成心理矛盾。中小学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教师付出不少,但由于文凭、职称、收入等实际问题解决不尽如人意,使一些教师感到困惑。虽然近年来教师的社会地位、物质待遇有了很大提高,但还未达到较理想的程度,教师内心不平衡,加剧了教师的心理冲突。
(三)人际关系紧张产生孤独心理。一直以来,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长等仍以升学和教学成绩评价教师。学校为了提高教学成绩,每学期测试都按教师的教学成绩排名,让教师之间展开教学竞争。教师们认为每一个同行都是竞争对手,相互缺乏情感交流,与人相处总保持一定的距离,内心深处常产生孤独、寂寞感。
二、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一)社会因素。经济收入差距悬殊,心理失去平衡。近年来教师的工资待遇方面虽然有了许多相关的照顾政策,教师待遇有了明显提高,极少出现拖欠教师工资现象,但横向比较,农村中小学教师与县市城区的教师在福利待遇方面差距大,同样是教师,同是一所学校毕业,只是地点不同,经济收入差距悬殊,导致教师心态失去平衡,产生自卑感;另外,社会价值观念混杂,也是造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无文化的人走上社会照样赚大钱,进厂打工月工资是教师的好几倍,不良的社会风气妨碍教师心态平衡。
(二)学校因素。有些学校的领导者只注重依法治校、制度管人.而忽视了以德治校、以情感人。有的校长对教师的缺点不分场合,不留情面的批评。其结果不仅伤害了教师的自尊心,而且还引起了教师的逆反心理和厌恶心理;其次,学生的品行、学习情况与教师心理问题密切相关。有些学生整天无心学习,调皮捣蛋,学习成绩不理想,而学校领导以考试分数排名,教师心理压力大。
(三)家庭因素。一些教师整日埋头工作,家务顾及少,引起家庭矛盾;子女升学与就业压力大,为子女前途操心多,多数教师同样是家长,担心自己的子女考不上理想的学校,忧心忡忡,因此压力重重。
三、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
(一)转变现代教育评价观念,避免教师因不健康的竞争和评价不妥而造成的心理失衡。确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是教育改革,特别是教育评价改革的根本性前提和任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育主管部门评价学校或班级的教学质量时,往往只强调升学率或优秀率的高低,这样就导致大部分教师为了保证自己班里有几个学生能够升入重点学校或名列前茅,把大部分精力集中在少数有希望的学生身上,为此,我建议学校及有关教育部门开展关于考试制度改革的讨论、研究,让考试制度、现代教育的评价与教学观念的转变协调发展,让教师能够正确评价对待自己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二)切实减轻教师的过重负担,尽量避免超负荷劳动。要做到不按学生的成绩给教师排队,不按学生成绩的优劣来评价教师的工作绩效,不与教师的评职、评先、调资晋级挂钩,以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师负担过重、压力过大的局面,才能有效地减少或消除教师的心理问题。这也是减轻学生负担过重的重要措施。
(三)加强健康人格的塑造,维护心理健康。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说,人格是指个体行为倾向性,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整体与个体的心理要素,是一种具有动力一致性,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成部分。人格的形成,既有先天的因素,又有后天环境的影响,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培养中小学教师的人格,使之消除激烈竞争所带来的烦躁,脆弱是十分必要的。健康的人格,它主要包括:
1.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最能体现一个人人格健康的程度。人格健康的人乐于与他人交往,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2.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情绪标志着人格的成熟程度。社会适应能力反映了人与社会的协调程度。人格健康的人能够和社会保持良好的密切的接触,以一种开放的态度,主动去关心社会,了解、接触社会。
3.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上获得的本质力量的表现。
乐观的人常常看到生活的光明面,对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抱有浓厚的兴趣,并在其中发挥自身的智慧和能力,即使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也能不畏艰险,勇于拼搏。
总之,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已迫在眉睫,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并着于研究解决。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职责,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正常开展,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才能得以提高,素质教育才能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