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小学语文探究阅读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探究阅读教学模式

作 者:张云莉 (福建省云霄县元光小学 363300)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其他学科的重要保证,探究阅读是语文新课标中提出的新的阅读概念,它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阅读潜力和理解能力。本文以语文教学实践为基础,从制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探究式阅读教学理念的形成及培养探究阅读教学模式的途径等三方面内容,阐述分析了探究阅读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阅读;教学模式

一、制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1.教学模式过于单一。现今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只简单的对课文进行分析、讲解,并且教师的分析、讲授过程就要耗用较多的课堂时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这种过于单一、机械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今的教学要求。在此教学模式下,课堂的气氛比较沉闷,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过低,不能达到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目的。
2.缺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小学语文教师大多以课本为主要的教学素材。虽然语文课本的内容选材比较经典,也在不断调整改革,但对于变化的当今社会来说,课本的更新速度远远不够,有些内容已经和现代小学生的思想现状脱轨。如果教师一味的使用课本的内容进行枯燥讲解,方法单一的对其进行剖析,不做相关的课外拓展,是无法有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
3.仅仅依靠靠课堂时间进行阅读能力训练。现代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普遍较差,这与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较小有着密切的联系。受课时、条件的限制,小学语文教师往往只能在课堂上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有限的训练,作用往往很局限,效果不明显。
二、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理念的形成
教学模式是指在固有的教学思想指引下,比较稳定的,且具有一定代表性、区分性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程度,往往对课堂教学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课文,知识积累、提升写作能力。新课标中强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能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求教师要运用合理、恰当的教学方式,达到对文章简单表达方法的初步掌握。因此,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究探索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小学语文的探究式阅读教学,主要有这样一系列的过程:教师发挥引导组织的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究、感悟、理解、发现,自觉的对阅读文本进行分析,并在此过程中,得到情感共鸣、经验积累及认知建构,从而获得整体发展。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具有探索性、创新性、人文化、主体化的特点。探究阅读教学模式相较于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有其创新的地方,探究阅读教学的模式是通过老师的合理引导,使学生能够对课文进行自动的阅读、理解和探索,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探究阅读教学模式能促使学生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新知识,并有深刻的记忆。这种阅读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促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能够激发合作性学习,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提高情感体验和沟通能力。
三、培养探究阅读教学模式的途径
1.巧妙设置教学场景,引发学生探究兴趣。中国有句古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相应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热情。
(1)营造氛围。小学正是孩子心理认知、情感认知的形成阶段,教师有责任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温暖、亲善的课堂氛围、学习氛围,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保持身心愉悦,产生积极学习的情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主要科目,是培养学生情感表达、情感认知的课程,因此教师更要重视在语文课堂上的阅读训练,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培养孩子探究能力。同时教师也要重视对学生的鼓励评价,对其进行适当的激励,从而培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
(2)突出教学重难点,锻炼学生形象思维,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消化阅读材料。更有助于学生联系实际理解段落、文章,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巧妙设置悬念。“好奇心强”当今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在探究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合理的设置悬念,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尤其在进行提问时老师要设置开放性的问题,避免机械的封闭式问题。例如“现在,海上飞着一只海鸟,用猎枪能把它打下来么?”很难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这就是一个较失败的封闭式的问题,老师可以转换方式问:“现在,海上飞着一只海鸟,大家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让它降落呢?”此时,学生就会努力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主的回答问题。然后,老师引导学生答案也在课文,比一比看看谁能最先找到答案。这样悬念问题设置,就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助于帮助孩子进行自主阅读和思考。
2.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进行探析。
在进行探究阅读训练时,老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这样可以弥补老师提问的方式回答问题的学生数量有限的缺陷,能够让全员的学生参与到讨论、分析中,更能增加学生之间交流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在进行小组讨论时, 教师可以让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组织讨论。这样,学生的解析能力和组织能力、融入群体的能力都能大大提高。
3.积极拓展课外阅读。
小学正式知识累计的阶段,是终身阅读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讲授语文课本基础知识的同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阅读课外资料,可以利用书籍、报纸、杂志和网络等,阅读适合的文章, 让学生通过课外自主阅读充实课外知识,提高阅读能力。为了能够让学生在主动进行课后阅读,教师可以运用读书比赛、检查读书心得日记等方式, 促进学生学习阅读新的内容。如果再建立交流活动,鼓励学生相互间的交流,既可以让学生形成课后拓展阅读的习惯,将探究阅读的模式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相结合,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教师也要不断拓展知识面,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够更好的驾驭课堂节奏,从容解决学生的问题, 充分发挥探究阅读教学模式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闫少飞.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祖国.教育版.2013.
[2]李广等.把握语文课程标准 树立语文教育新理念[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
[3]杨斌.新课标下的个性化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