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浅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 者:石明军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大河乡教育管理中心 551718)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那么,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呢?我认为,在教学实际中应努力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与教材中的孩子一起面对并解决这些问题和烦恼,学会如何做事,如何做人,与教材中的孩子共同享受成长的快乐。为此,本文特就《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论题作如下探讨:
一、联系实际,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
对于学生来说,探讨和把握获得科学结果的方法和途径,往往比学习和记忆知识结论更有价值。他们在向未知和疑问的探讨研究过程中,经常是需要经历和体验失败的。但是,重要的是学生在这种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正如杜威所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生活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注重儿童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努力促使他们在自身的经验、体验中学习,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考虑问题,用多种广泛的知识来探讨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样才能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如《我们的班集体》一课的教学目标是:1.感受集体生活中规则的作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在集体活动中学会关心班集体,积极参加班集体的活动,维护集体的荣誉。2.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纪律;学会在集体生活中交流、合作、分享快乐。3.懂得合作和规则的重要意义,知道自己是集体生活中的一员,能够为集体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教学时,我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孩子们说说平时经常玩哪些游戏?每次都玩得开心吗?这些游戏分别都有哪些规矩?如果碰到个别人不守规矩,大家会怎么样?请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我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探究、讨论。游戏中的规矩就是一种规则,参加游戏的人必须共同遵守,否则,游戏就不能进行下去。同样,人们在共同的活动中也有规则。
二、创设活动,使活动形式与实际情况相联系
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偏好等等,在教学中,创设活动时,应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的: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多具直观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有趣、有情的活动贯穿教学过程,是有效的组织方法,如游戏活动、动手操作、小竞赛等。训练习惯,使活动具有实效性。活动教学中,大量活动的使用,对学生的要求首先就在于行为习惯的训练上。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动口的广阔空间,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了机会,如果不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训练,也许学具就成为玩具,合作学习就变成自顾自地诉说,表演,甚至会损坏东西,互相责怪。在学生探讨活动中,应要求学生不仅听老师的讲解,更要学会听取同学的意见,从中找到与自己想法一致、不一致的地方进行比较,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弥补同学的不足,同时,也完善自己的想法。按这样的要求探讨活动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让电化教学手段走进课堂教学,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了小学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强化教育效果。
三、教师语言得体,举例恰当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小学《品德与社会》单从书本上看,大多是图片,文字很少,教师要上好一节,如果只把知识限于书上,一堂课要不了几分钟就能上完。要使这堂课上得生动,有趣,教师必须要补充很多内容。比如: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第二课“公共场所拒绝危险”,其中悲剧是怎样发生的,内容是几年前的一起爆炸案,肇事者一人死亡,周围六名乘客受伤,看上去是很大的悲剧。这时如果教师知道2009年3月成都的公交车燃烧的事故,用这个案例来说公共场所拒绝危险机会让学生大为震惊和受到教育。因为这个案例死亡了几十人,烧伤了几十人,其中许多是小学生。我上这一课时,就举了这个案例,当学生听后,纷纷表示我们在公共场所一定注意安全,拒绝危险的发生,甚至有许多女同学还流下了悲痛的眼泪。我及时调整内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比如:我上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花钱的学问”第二课“钱该怎样花”时,我就用了谦和的语言,开始前我就问学生,你们一天要花多少钱,这时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最多时一天要花5---6元,我又问,这些钱都买什么了,大多数学生回答是买吃的了,很少学生是用来买文具和书。针对这一现象,我就让学生重背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然后让学生一句句的说内容,当学生说到“汗滴禾下土”和“粒粒皆辛苦”时声音就哽咽了。这时我抓住一大好时机,给学生讲,我们每天要吃饱,家长给的钱,主要是吃饭的,如果都拿去买零食了,不仅会挨饿,而且对身体一点不好。同时给他们说父母挣钱不容易,我们要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从小养成节约的好习惯。学生听后纷纷表示,以后不能像原来那样买零食没有节制,一天最多不超过两元钱。以后的几天,我默默的调查,确实收到了效果。如果这堂课我一味的说教,指出学生的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很可能学生听不进取,甚至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因为现在的小学生,他们根本不知挣钱的辛苦,也不知节约,买零食的钱,每天永远超过了吃饭的钱。他们认为是父母和长辈给的就应该花。我采用得体的语言和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育作用,达到了教学目的,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体验激趣法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方式中设计好主题活动非常重要。主题活动应贴近学生生活,学生非常爱上,乐于参与。所以,思品课教师应重视转变课堂传授知识的习惯,设计一些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动中悟理、动中导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学《我是家庭的小主人》一课时,有教师首先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让学生回去帮家长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然后在课上让学生结合自己在家的表现说说怎样才算是一个好儿女?四年级的孩子已经慢慢懂事了,能够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他们愿意把在家中受家长表扬的情况介绍给大家听。同时,有教师又把与家长了解到的有些独生子女们在家不好的表现罗列出来,供他们辨别正误,从而使学生得到正确的认识。
总之,《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已经不能单以说教为手段,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以此达到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养成良好道德习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