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试析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试析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 者:闫朝明 (贵州省金沙县第一中学 551800)

数学具有理论性、抽象性、逻辑性和解决问题的广泛性等特点。在教学课堂中往往显得枯燥乏味,各种怪异符号更让学生没有了学习的兴趣,加之数学学科抽象性高,连贯性强,使得许多学生学而生畏,畏而生厌,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动力,造成数学成绩的不佳。因此说:学生对学科兴趣的强弱决定了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兴趣对传授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增效减负,学习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重要的一个环节。作为数学老师应努力使学生热爱数学,对数学学习有兴趣。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我结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的经验,就如何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介绍数学史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是极感兴趣的。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地给学生讲一些数学史知识、数学家的故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二项式定理》时,我讲到了“杨辉三角”;在学习《欧拉公式》时,我介绍了的欧拉(欧拉一生完成论文八百多篇,且很多是在双目失明、身患重病的情况下完成的)。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很有趣味性和实践性,扫清了“神秘”、“畏惧”的心理障碍,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巧举应用,激发兴趣
数学发展到今天,与社会的关联越来越紧密,应用越来越强。强调数学教育与生活世界的联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对此,《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内容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由于受教材的篇幅所限,教材的呈现形式往往是一些经过精心组织的、条理清晰的数学结构,他们虽然看上去很完美,但割断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数学对于学生来说是自己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重现与还原“教材”的本来面目,让教材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开展数学学习、沟通生活与数学联系的“有效素材”,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应当成为新课程观下数学教师认真研究的课题。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有用数学”大概就由此得出。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后,在运用的过程中,让学生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体会学习的快乐,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生活和学习中。课堂教学已经是一个由教师、学生、媒体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相互作用的整体。要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然后选择适当的媒体。而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成为现今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辅助工具。
为了更好地体现教学的全过程,利用多媒体,把教材中静止的图片转变成动态的画面,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学生非常投入的同时,利用多媒体动态画面还可以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教学“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时,利用多媒体演示行星绕地球旋转运行录像,描绘出运行轨迹图。(1)行星绕地球旋转的轨迹是什么?(2)什么是圆?(3)取一条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固定在平面内的同一点F上,用铅笔尖把绳子拉紧,使笔尖在平面内慢慢移动,问笔尖画出的图形是什么?(动画)(4)若将细绳两端分开并且固定在平面内的两点,当绳长大于和的距离时,用铅笔尖把绳子拉紧,使笔尖在平面内慢慢移动,问笔尖画出的图形又是什么。(动画)(5)保持绳长不变,改变两定点之间的距离,画出的椭圆有什么变化?当两个定点之间的距离等于绳长时,画出的图形是什么?当两定点固定,能使绳长小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吗?能画出图形吗?(动画)通过多媒体的演示,由静态变为动态,再变为静态,更为鲜明直观和有趣。学生对椭圆的形成有了清楚的认识,能很好地根据上面的动画演示归纳出椭圆的定义。而且提问(5)也为后面讲椭圆的离心率与其形状的关系作了铺垫。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的动感图像和声音,让学生觉得形象直观,从而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四、理论联系实际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但数学的抽象性、逻辑性、严密性往往掩盖了它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尽量联系实际,选取典型的生活材料导入新课,用生活中的例子出发使数学回到熟悉的生活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既可以提高学生接受相关知识的能力,也可以加深对所学东西的理解。 例如,在讲解函数的最值时,举这样一个例子:要用铁皮制作一个容积为500升的圆柱形容器,如何选取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能使所用的铁皮最少?又如:在学习解析几何中的椭圆的定义时,向学生提问:大家知道木工师傅是怎样在木板上凿出椭圆形的孔的吗?这些提问可以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明白数学其实与实际生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也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学生课外的动手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尽量地举出本节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例子,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成有趣的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就会从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变得乐学、想学,对知识本身产生了兴趣,有了内在的学习动力,学习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五、重视新教材引导探索,使学生享受攀登之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引导学生探索,使学生享受攀登之后成功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表现在适当地分解知识的难点,合理地划分课堂教学的层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低向高一步步攀登。有艰辛的探索、攀登,才会有成功的乐趣。如按数学书上的求圆柱体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步骤多,易出错。有位教师便提出一个思考题:能否利用学过的知识把公式简化一下,学生立即兴致勃勃地画图、演算、讨论起来,最后找出一个简便公式:S=C?(H+Y),把原来的七步计算简化为四步。这样,既得到一个简便的计算公式,又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现实中有不少的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呢?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逻辑推理能力,转化非智力因素,使他们热爱数学,喜欢数学,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