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置策略

浅谈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置策略

作 者:李学兰 (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第一实验小学 276600)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引导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作业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反映,也是吸纳文化内涵的展示。所以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应该避免作业内容重复机械、形式单一和扁平性,坚持针对性、趣味桂、层次性、生活性和开放性的基本原则,优化语文作业设计,发展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情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语文作业设计;弊端;基本策略

一、教师设计小学语文作业的研究背景
语文作业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所学的语文知识应用进生活中,但在传统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有些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往往局限在再现式的范畴内,布置的作业作业单调枯燥,偏重课本,脱离生活和学生实际,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遏制了思维力和创造力的进步,同时作业内容大多是机械抄写,缺少思维训练与创造性活动,学生厌烦,且应试训练色彩浓厚,失去了作业发挥创造性、探究性的功能。因此教师应该努力探索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创新性,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等新的语文教育理念。
二、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现状及其弊端
作业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但在传统教育思想指导,作业内容大多为机械抄记,重复套用,把学生束缚在“练”这个机械操作层面上,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遏制了思维力和创造力的进步,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机械重复的作业多,思维训练的作业少
不少教师仍然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将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而不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作业设计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作业以书面作业为主,口头作业少,动手作业更少。最常见的题型有:抄写、默写,组词,造句,填空,背诵等,学生对题型倒背如流的现象也折射出现今语文作业的单调和重复,作业布置大搞“题海战术”,整日处于相同或相似的题海中,一味的机械重复不仅加重学生负担,学习热情逐渐钝化,又没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更甚者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2.作业设置忽视个性差异,区分层次的作业少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作业的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选择和设计。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作业的设置基本延续传统,作业布置一刀切,缺乏相对层次。教师常常忽略学生的差异,作业题目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千篇一律,缺乏新意,作业的内容也存在很多问题,如重复、脱离实际、范围狭窄等教师布置统一的作业,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个别差异,个人的潜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天真活泼的孩子沦为没有个人思想的“做题机器”。
3.作业现成内容多,教师自编内容少
多数教师布置作业时,只是随意翻开配套练习册,选择其中的几题,课文中的生字新词、重点段落、课文后面的练习以及教辅资料上的题目,成为了小学语文作业的主要内容。很少有教师会根据本班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亲手设计符合学生兴趣。再加上市面上的教辅或绦习册质量良莠不齐,当中的题目时常会出现过难题、过易题,甚至错题、超纲题等;久而久之,教师常布置一些枯燥乏味、简单易改的题目,抛开了选编精良、文质兼美的教材,被辅导资料、练习册、模拟试卷等牵着走,无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量身设计,不能预计和满足个性化需求。
  三、新课程标准下教设计小学语文作业的对策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应该注重作业设计的策略,优化作业设计方法,探索新方法帮助学生巩固一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作业的优化设计,开发学生智力,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1.差异性作业的设计
  作业设计要突出层次性,教师应该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设计有层次的作业,因材施教。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一个个生动的、独特的个体,每个学生对知识基础的掌握情况以及自身智力发展水平和个性特长等都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中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必须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习题,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保护,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展示。
2.体现学生自主性,以生为本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主体。”丰富作业设计样式,兴趣是创新的动力,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以生动、形象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创新能力训练状态。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作业时要紧紧围绕学生,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把被动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觉得“天生我才必有用”,从而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3.注重生活化和实践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语文教学的触角要伸向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课堂教学后,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得到实践,教师可以设计想象性作业、专题搜集性作业、趣味性作业的设计,教师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锻炼思维能力,促使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教师应努力探索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创新性,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等新的语文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陈小琼. 文雪. 小学语文作业布置多样化的尝试[J]. 教海撷英,2009.24
[2]陈玉辉. 浅谈小学语文作业在新课改下的设计.《现代教育教研》.2011年第3 期
[3]高青玲.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与实践[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4
[4]谈冰. 浅析如何有效布置小学语文作业[J]. 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5
[5]王丽林.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J]. 普教研究.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