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师是否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 不仅是教育公平问题, 还是个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发展问题。因此,本文就从晕轮效应对小学语文课堂中师生关系的影响提出改进措施,进而为师生关系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晕轮效应;师生关系;小学语文
一、晕轮效应
(一)晕轮效应的内涵
晕轮原是欧洲中世纪宗教画中天使与圣教徒头上所围绕的一圈光环,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社会背景效应、泛化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它是指在观察判断和评价某一行为主体时,某人最初的整体印象影响到对此行为主体具体特征的认识和评价的一种现象。晕轮效应实质上是认知主体根据有限的信息做出整体性的评价,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识。通常所说的“一俊遮百丑、爱屋及乌”等表现,正是晕轮效应的体现。
在学校教育中,如果教师对某一学生的品德、智力及日常表现等方面的评价不是依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际表现,而是受到学生的外貌、家庭经济状况以及家庭背景等与自己关系的影响,就会不自觉地产生“晕轮效应”。这种效应不仅严重地影响学生的学生成绩和心里的健康发展,而且还会影响到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构建。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尽全力杜绝“晕轮效应”的出现,保证每位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晕轮效应的特点
1.弥散性或迁移性。人们对事物的某一认识态度和情绪体验会向与该事物相关方面弥散。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晕轮效应”是对语文教师的最初整体评价,学生一旦获得了与该教师有关的认识与评价, 就会使这些信息扩大化。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常表现为学生因为喜爱某位语文教师,而对语文课程格外的感兴趣,即使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也会积极寻求帮助,克服种种困难,这时对这个语文教师的喜欢就转移到对这门课程的好感上来了。
2.定势性。人们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态度或者是从外界获得的相关信息会直接影响对他人的认识和评价。学生初次接触语文教师时,表现为由人际知觉印象所产生的经验和感受,利用自己主观建构的标准来判断和评价现在的语文教师,从而产生对语文老师的亲疏感。
3.双向性。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晕轮效应主要体现在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学生在和语文教师的接触交往中,会产生自己对语文教师的看法和评价,会因为自己喜欢某位语文教师而对语文课感兴趣或者是因为某些原因而讨厌语文课。在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由于受知觉表面性、局部性和选择性的影响,往往也会对一些学生存在偏见,认为学生的学业成绩优劣与学生的其他各方面发展之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这必然会影响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甚至是该教师的教学效果,从而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二、晕轮效应对小学语文课堂中师生关系的影响
晕轮效应对小学语文课堂中师生关系的影响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有正负之分。积极的晕轮效应作为一种积极性偏见,它可以促进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待而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它也可以造成教师不公正的主观判断导致对学生的不公正评价,而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准确把握晕轮效应对小学语文课堂中师生关系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从而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一)积极影响
晕轮效应的正效应对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师生关系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语文教师在认识和评价学生个体时,根据学生在自己心目中的良好知觉印象,扩大学生的优点,及时给予鼓励,更多地从积极方面评价学生的言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期待每个学生都成才。从而有助于密切师生关系,保持个体良好的情绪。由于晕轮效应具有心理定势性和双向性的特点, 这也决定了学生对于语文教师同样具有此心理活动的认识。学生因喜爱某位语文教师,就会喜爱他的课,喜欢他所教学科以及他的教学方法。课上,积极思考语文教师提出的问题,踊跃发言;课下,更愿意与该教师沟通交流,成为良师益友。所以,我们要利用晕轮效应的积极影响,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良性的教育情境。
(二)消极影响
尽管晕轮效应有时表现为一定的积极效应,但是晕轮效应也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产生一种消极性偏见,语文教师通过不公正的主观判断导致对学生不公正的评价,把学生中的某些局部差别甚至是个性差异扩大化,更多地从消极方面去分析和评价学生的言行。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不成熟的,十分脆弱,他们渴望教师的关注和保护。然而,在晕轮效应的消极影响下,语文教师不能公正的对待学生,不仅使学生对教师产生逆反心理,而且还会影响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从而使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下降,甚至影响师生之间的交往,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对立。
三、有效利用晕轮效应的正效应,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师生关系主要是指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关系,包括师生彼此所处的作用、地位和相互支持理解的态度。师生关系是教育实践成败的第一要素,对于教学活动具有重大意义。新课标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课程改革理念,现代语文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成为课堂教学的教授者和管理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以教会学生学习,使每个学生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促进身心健康成长。晕轮效应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始终在有意无意地运用着它。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趋利避害,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晕轮正效应,优化教育教学效果。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全面地给予公正评价
小学生各个方面全面发展,就要求教师要首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虽然小学生的实际年龄不大,而且个体在学习成绩、学习方法、性格、家庭背景、品德行为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但是他们同样也需要教师的理解与尊重。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优缺点、品德行为等都要一分为二地给予公正评价, 以避免晕轮效应中负面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建立发展性教育理念,对语文水平不同的学生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不能简单地以考试成绩的优异作为评判优差生的唯一标准,不能漠视和指责语文成绩落后的学生,认为他们一差百差。小学生的心理比较敏感、承受能力弱,从而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逆反心理,教师在他们心中逐渐失去的威信,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因此,教师要用智慧的眼光,去挖掘他们身上被忽视或被掩盖的潜力,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从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二)教师调整心态,注意“投射倾向”
投射会使人们倾向于按照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来知觉他人,而不是按照被观察者的真实情况进行知觉。语文教师将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附加给学生的现象即“投射倾向”。语文教师要避免不恰当的情感因素干扰自己对学生的评价。所以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之前,一定要清醒地、理智地对自己进行反思,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如果教师对自己的“投射倾向”不加注意,总是带着“有色眼镜”一意孤行地评价学生,对优等生产生一好百好,后进生产生一差百差的思想,从而产生各种偏见,制造出晕轮效应。因此,语文教师要不断砥砺自我、净化和纯洁自我,更新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养,在学生中树立威信,产生凝聚力,使学生对语文老师产生可亲可信可近可敬的感受。从而促进师生间心理上的交流和交往,增进师生间的了解和信任,建立起真诚、友好、融洽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地引导,克服晕轮效应的消极影响
由于晕轮效应具有双向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彻底地摆脱晕轮效应的消极影响,仅仅依靠语文教师的单向力量,提升自身素养,改变自身对学生评价的晕轮效应的负效应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作为教育者,其任务就是通过教学这一实际行动,熟悉、了解学生,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要有耐心,运用教育智慧,时刻鼓励和关注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如何避免晕轮效应影响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评价的消极作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通过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最大限度的降低晕轮效应的负效应,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促进教学的发展。
四、结论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职责是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用心去全面地观察、了解学生,正确利用“晕轮效应”的积极影响,促进教育活动的成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 那么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
参考文献
[1]侯春在.晕轮效应:教师评价行为中的态度误区[J].教育科学,2001,(11).
[2]〔日〕井上惠美子等著,林秉贤译.现代社会心理学[M].群众出版社,1987.
[3] 陈江, 吴庆松. 晕轮效应偏误与高校员工绩效考评[J].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6(2):117- 122.
[4] 叶澜.教育概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 任顺元.心理效应学说——新课程下导学育人新对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