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教师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健康水平无疑能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和良好人格的形成。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之所以欠佳,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教师的思想观念、教育方式和态度造成的,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不高有着相当紧密的关系。学校教育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教育者自身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至关重要。
一、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现状的调查
一个教师的健康心理应该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 和谐的人际关系; ② 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 ③ 健康的情绪体验; ④ 能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⑤ 正确的自我观念; ⑥ 心理行为符合职业要求。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转型,竞争的日益加剧,家长对子女期望增加,观念的更新,技术的不断进步都给教师带来了全新的,也是严峻的挑战,由此引发教师心理上的局促和困惑是显而易见的。
(1)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心理障碍率发生率高。调查显示:有48.12%的教师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其中33.35%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2.70%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08%的教师存有较为严重心理问题。)这个指标已远远超过正常人群的人标。
(2)不同年龄段教师心理问题的比较。青年教师在偏执、精神病性、人际关系敏感方面存在较多问题,这可能与青年人年轻气盛,但涉世较浅,社会经验少有关;而躯体化症状,老年教师高于中、青年教师,这与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较差,又经历更年期有关;中年教师的精神病性因子分显著低于青、老年组教师,这可能提示他们的适应性和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较稳定。
二、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福利待遇较低,心理安全感不足
教师普遍认为,工资待遇偏低,地区校际间差异明显。一些农村学校教师工资经常被扣除各种名目的费用,没有福利待遇,面对诱惑,许多教师纷纷选择跳槽改行。
2、教育教学任务繁重,工作量大
在问卷调查中显示,许多教师的工作时间超过9小时,特别是班主任以及担任中层领导的教师,感觉工作很累。农村许多学校都是按“升学率”等来考核教师,分配奖金和决定晋级评优,而非毕业班的教师则以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为依据。所以,多数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都感到活得很累。
3、人际关系不正常
一些教师反映,目前学校中人际关系不正常。主要表现在:领导作风不民主。 由于现行的中小学实行的是校长负责制,监督机制相对不健全,在实际管理中,许多校长搞“家长制”、“一言堂”,生性耿直埋头苦干的人常得不到应有的表彰和重用,而能溜须拍马的人往往得到重用。前者内心压抑,心情很不舒畅。
4、价值观念混乱,造成教师心理不平衡。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教师队伍中价值观念呈多元化趋势。多数人忠诚于教育事业,但也有一些教师把金钱的作用看得过重,功利化物质化倾向明显。社会风气不正,也是造成教师心理不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
5、个别教师心理承受能力偏低,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
有的教师心理脆弱,抗挫能力差,遇到困难就容易灰心丧气,认为“活得太累”,难以完成工作任务, 50.6%的小学教师具有较强的自卑感,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当年没能考上大学,内心压抑;另一方面,他们自认为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较低,收入较少。
三、教师心理问题的对策浅探
1、要冷静的正确的对待心理健康问题。
人在生活实践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遭遇到各种挫折,这是不可避免的,而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人的心理行为发生一定的变化,也是自然的。问题是变化到什么程度,要掌握好这个分寸,并且要及时调整,使情绪恢复到正常水平。既不能无限夸大教师心理健康程度的严重性,也不能认为只是少数或个别现象,轻描淡写。一般来说,轻微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成长和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行消失,如果采用一些常见心理方法,会更快的得到解决。
2、强化心理科学知识的教育与普及。
教育行管部门要联合社会专业机构,有组织、有计划的为农村薄弱学校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测试与调查,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活动,邀请心理专家讲课,采用集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咨询等措施提高教师心理素质,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不断进行自我调适的内在环境。
3、要整体联动,全社会共同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氛围。
各级政府及教育行管等部门要尽可能地为中小学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千方百计地落实教师工资政策,并保障各项待遇到位,切实提高教师在社会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要严厉打击侵犯学校、教师、学生的地位和合法权益的各类违法犯罪案件,保障教师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4、引导教师作为自我教育自我调整工作。
一切外在的措施和方法如果最终不内化到教师的心灵并自觉外显为具体行为,都是无效的。因此,教师的自我教育工作很重要。教育实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造成教师工作出现失误在所难免,而教育实践对象的特殊性又要求教师必须将这种失误降低到最少甚至没有的程度。教师的人格特征对于教师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教师对于每日每时的教育活动进行反思是非常必要的。只有不断地省视自身的行为,即教育活动本身,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
参考文献
[1]《教师心理保健》 柳友荣编.安徽人民出版社
[2]《教师心理训练》 李建周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3]《教师心理学》 [英]戴·冯塔纳. 北京大学出版社
[4]《中国教育,还等什么?》 杨小升编. 经济日报出版社
[5]《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 张向葵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6]《教师心理健康研究》 方方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