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程改革之下,对于高中数学分析和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应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现在结合教师在平常教学过程中积累的实践经验,注重对学生学习中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上进行研究,得出了一般性的结论。
关键词:学习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数学思维;思想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于现代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与要求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学科,从小学到高中绝大多数同学对它情有独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而并非人人都是成功者,许多小学、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第一个跟头就栽在数学上。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在我国教育改革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
高中数学的数学思维虽然并非总等于解题,但我们可以这样讲,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形成是建立在对高中数学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理解的基础上的;发展高中学生数学思维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的。然而,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反映上课听老师讲课,听得很“明白”,但到自己解题时,总感到困难重重,无从入手;有时,在课堂上待我们把某一问题分析完时,常常看到学生拍脑袋:“唉,我怎么会想不到这样做呢?”事实上,有不少问题的解答,同学发生困难,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的解答太难以致学生无法解决,而是其思维形式或结果与具体问题的解决存在着差异,也就是说,这时候,学生的数学思维存在着障碍。这种思维障碍,有的是来自于我们教学中的疏漏,而更多的则来自于学生自身,来自于学生中存在的非科学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因此,研究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对于增强高中学生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即基础)或不能觉察到学生的思维困难之处,而是任由教师按自己的思路或知识逻辑进行灌输式教学,则到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当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不相符时或者新旧知识中间缺乏必要的“媒介点”时,这些新知识就会被排斥或经“校正”后吸收。因此,如果教师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如果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其新旧数学知识不能顺利“交接”,那么这时就势必会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认知上的不足、理解上的偏颇,从而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就会产生思维障碍,影响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一、高中数学学习的问题存在的具体表现
1、学习数学的基础差,不具备快速高效学习数学的能力.
2、学习主动性差,对老师的依赖性强.
3、对自己学习数学的真实情况不了解,没有养成反思总结的习惯,甚至根本不关心自己的成败,进取心不强。
4、学习的计划性差,既没有总的计划也没有单科计划,不会安排学习生活,更不会调节控制学习行为,对学习结果不会正确地自我评价。
5、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忽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上课时一听就懂、一讲就会,但是考试时却经常一做就错。这就从侧面反映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平时学习的时候只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没有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骛远,爱钻牛角尖,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却没有学到多少真正的知识.到了正规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此外,还有许多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不浓厚,不具备应灵活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对数学思想方法重视不够或掌握不好,缺乏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缺乏准确运用数学语言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表达思想的能力,思维缺乏灵活性、综合性和发散性等。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
二、对于存在问题的解决
1.在高中数学起始教学中,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尤其在讲解新知识时,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数学思维的兴奋灶,也就是更大程度地预防学生思维障碍的产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别给他们提出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使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能摸到桃”的感觉,提高学生学好高中数学的信心。
2.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指导学生提高数学意识。数学意识是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对自身行为的选择,它既不是对基础知识的具体应用,也不是对应用能力的评价,数学意识是指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该做什么及怎么做,至于做得好坏,当属技能问题,有时一些技能问题不是学生不懂,而是不知怎么做才合理,有的学生面对数学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套那个公式,模仿那道做过的题目求解,对没见过或背景稍微陌生一点的题型便无从下手,无法解决,这是数学意识落后的表现。数学教学中,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准确性、规范性、熟练程度的同时,我们应该加强数学意识教学,指导学生以意识带动双基,将数学意识渗透到具体问题之中。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加强数学意识的教学,如“因果转化意识”“类比转化意识”等的教学,才能使学生面对数学问题得心应手、从容作答。所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是突破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对于能力的培养
当前,素质教育已经向我们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己任,则势必会提高高中学生数学教学质量,摆脱题海战术,真正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负担,从而为提高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作出我们数学教师应有的贡献。
1.审题能力
数学建模能力
3.重视通性通法教学,引导学生概括、领悟常见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4.加强应用题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模式识别能力
5.适当进行开放题和新型题的训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6.重视解题的回顾
解题教学的目的并不单纯为了求得问题的结果,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而这一教学目的恰恰主要通过回顾解题的教学来实现.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解题的回顾,与学生一起对解题的结果和解法进行细致的分析,对解题的主要思想、关键因素和同一类型问题的解法进行概括,可以帮助学生从解题中总结出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加以掌握,并将它们用到新的问题中去,成为以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对学校管理,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要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适应新课程,把握新课程,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选择、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IT"、学会创新,这只有这样,才能与新课程同行,才能让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才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任樟辉《数学思维论》(1990年9月版)
[2]郭思乐《思维与数学教学》(1991年6月版)
[3]顾越岭《数学定向分析法》(1995年5月版)
[4]简洪权《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