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古代语文道德教育对现今语文道德教育的启发

浅谈古代语文道德教育对现今语文道德教育的启发

作 者:麦若雅 (广州市番禺区洛浦中学 511431)

摘   要: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把伦理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儒家认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因此,他们高度重视道德教育。可以说,伦理道德教育一直是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核心。尽管古代语文教育所强调的道德是为维护封建主义的政治统治,但它所提倡的发扬明德,革新民心,达到道德完善的境地,在今天看来,无疑是还有启示作用的。
关键词:道德教育;人文性;教材;语文教学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把伦理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儒家认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因此,他们高度重视道德教育。可以说,伦理道德教育一直是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核心。尽管古代语文教育所强调的道德是为维护封建主义的政治统治,但它所提倡的发扬明德,革新民心,达到道德完善的境地,在今天看来,无疑是还有启示作用的。
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今天的中学生较之过去,知识面广了,视野扩大了,他们注重实际,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但是一些传统的道德观念在不少学生心目中也渐渐失去了地位,违法乱纪、道德败坏的事情时有发生——《南方都市报——网络成为90后唯一的性教育老师》中说到:“从初中开始,班级里60%的同学都谈过恋爱,5%-10%的人都有过性经验”、“学校里也有蛊惑仔式的社团帮派,不时来个小殴斗”;最近两年在各中学中频频出现 “摸奶门”、“脱裤门”、“耳光门”、“艳照门”……触目惊心、让人心寒的一幕幕,我们禁不住要发问:如今的学生到底怎么了?九年义务教学不是普及了吗?学生的素质应当有所提高才对!
当然,我们应当看到义务教育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管怎样差,九年义务教育必须完成,而且小学升初中不用考试,学生考试不打分,用ABCD作等级,如此以来学生学习无压力老师教书无动力,教学质量越来越差,中国教育怎会好。另外,虽然《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随着社会日和教育界对高考的日益重视,社会对个人技能的偏好,使得语文教学中更多地强调其工具性,使课堂成为了一个“技能训练班”,导致了语文教育的功利化和技术化,形成“系统讲授,机械套用,重复训练”的模式。社会争先开设的“小记者提高班”、“快乐写作”班等不也是人“技能训练班”同一个模子出来的吗?这样的教育哪里谈得上是对人才的培养。中国古代思想家司马光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用“德”来统帅“才”,才能保证“才”的正当发挥;以“才”支撑“德”,才能真正有益于国家和人民。
综合上述所说,这最大的原因在于道德教育的缺失。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提高中学生的道德水平已刻不容缓!那么,如何加强道德教育呢?笔者认为这就要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吸收古代语文教育重视道德教育的思想的同时,把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过程之中。
(一)道德教育要体现在教材的编写中
从儿童时代开始,古人就通过通俗化的蒙学教育来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使其做人准则和价值观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像《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一类蒙学课本,其主要作用是教儿童识字,但也承担着初步的道德行为教育的任务。如《三字经》中的“三纲”、“五常”、“十义”宣扬的就是合乎规范的封建伦理道德关系。吕本中编的《童蒙训》谈的多是学问之道与修己才能治人的道理,以历史上的名人、圣人、贤人的事例为依据,宣扬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朱熹撰写的《童蒙须知》就涉及儿童的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字、杂细事宜诸项,从日常行为学习习惯的培养入手,要求儿童的言行举止合乎儒家道德规范。可能有的人会认这那会约束孩子的天性,而且具有封建性,但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家里的“小皇帝”和“小公主”也越来越不懂礼貌、不会规矩了。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儿童思想教育的迫切性。
(二)道德教育要渗透在语文教学过程之中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德育素材,选择好语文教学和德育的最佳结合点,在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培养的同时,渗透着进行道德教育。这是语文课道德教育的特点和义不容辞的责任。例如,通过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用心感受一直陪伴我们成长的“爱”;通过学习《闻一多的说和做》,感悟闻一多先生对祖国对人民的炽热情感,学习他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和言行一致的高尚品格;通过鉴赏《黄河颂》的优美语句,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爱国精神;通过《散步》中流露出的对母亲的真挚思念,教育学生要体会家庭成员的浓厚感情,培养尊老爱幼的美德等。教师要利用教材内容,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渗透德育的因素,采取多种方法、多种手段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教育。要真正落实语文课堂的德育,应做到三个结合:把传授知识和灌输做人的道德结合起来,把培养能力和深化思想认识结合起来,把发展智力和训练良好的心理品质结合起来。让“小课堂”成为“大社会”,让学生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完善的人格。
(三)语文课中道德教育要突出时效性
孔子育人不仅仅是坐而论道,更多的是引领学生走入时代生活,从中领悟人生哲理。这一点应该为我们所学习和借鉴。然后再让学生小说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清政府对革命者的残酷镇压,但另一方面,革命者绝不会因遭受挫折而消沉等等。
在语文教学中继承古代语文教育的德育因素,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特别是如何把握不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作为教师应该完善教育、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注重教材中德育因素的深入挖掘,把它作为一种创造性劳动,看作是一门教育的艺术,通过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一定能够启发学生情感,激发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