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作 者:苏 雯 (广西百色市田阳县田州镇三雷小学 533600)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教者要善于根据实际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使阅读教学走上更高的台阶。
关键词:阅读教学;根据实际;朗读指导

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活动,是眼、口、耳、脑并用的心智活动,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朗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更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语言。可见,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处在了很重要的位置。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指导朗读?在二十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经过了多方面的尝试,认为以下四种做法是比较有效的。
一是根据学生年段特点指导朗读。低年段学生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教学时要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重要的目标,尽量少分析、少解释,不硬性灌输那些哲理性的道理,学生只要能以自己的理解方式进行朗读,或随朗读做些动作,并能联系经验说说自己的体会就可以了。比如朗读《家》中“泥土是种子的家”一句,伴随着朗读,有的学生将头枕在双手上,做种子睡觉的样子;有的单手蜿蜒上升,状如种子在向上生长;有的把双手从胸前向上慢慢张开,好像种子发芽的样子。这种种表现,是儿童朗读,也是一种理解,更是种子生长的表象在儿童头脑中的反映,达到了阅读教学的目的与要求。而中高年段,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朗读实践,最好能结合文本内容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指导。
二是结合小学生朗读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进行朗读训练。首先是对“分析阶段”的学生的朗读训练,在这个阶段,学生朗读过程中的“分析”比“综合”占优势,其表现为一字一顿地读,结果将多音词人为地割裂开来,如有二年级学生把“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把它送给自己的孩子。”读成“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这样的朗读破坏了正常意义的单元,所以无论读者还是听者都不能很好地理解它,所以对于“分析阶段”的学生应在“正确”上下工夫,然后兼顾“流利、有感情”。第二是对“初步综合阶段”的学生的指导,在这个阶段“综合”占了优势,很多学生急于“综合”,没有把每个字辨认清楚,具体表现就是读的速度快了,也比较连贯,但所读出的字词与原文不符的情况经常发生,有的是主观猜测,有的是顺口溜出,常常发生错字、漏字和添字。如《黄山奇松》中有一句:“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有些学生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看清了再读,而是只看了大概意思,自己想当然地去读,便念成“当然是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等等,因此本阶段的学生应该重在培养“流利”,兼顾巩固“正确”,减少错误,并有意地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是对“分析——综合平衡阶段”的学生的指导,在这个阶段,学生词语积累多了,对句式也较熟悉,就开始以词句为单位的整体性朗读,要求“目视、心惟、口诵”三者自然协调,看到语句能迅速地读出来,读得正确、流利,语句完整,语意连贯,读出文本的感情。
三是尊重学生的个性朗读。朗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未必一样,即使是一样,表达出来的也不一定相同。在朗读指导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允许并鼓励学生通过各种独特的视角去体会,这样学生心入其境,才能倾吐自己的心声,读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地再现其情其境,把文中人物的所思所感活脱脱地表达出来。
四是以评价促进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朗读评价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助于学生养成仔细听他人读书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因此,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评价时要多动些脑子,使评价充满人文关怀,让评价促进朗读。比如忌“你读得不够好,谁来读得比他更好呢?”或“听了他的朗读,有谁认为自己比他读得更好呢?”因为,类似的评价,既打击了朗读者的积极性,使朗读者难尴,又使其他同学没有勇气站起来读,使课堂教学陷入困境,师生处于对立状态,所以教师倒不如换个说法:“这一句老师认为这样理解比较好,你再来试一试,好吗?”或者“谁来把刚才读得好的地方再读一读?”这样既实现了老师想找另一位同学来读的愿望,又肯定了前一位同学的优点,使前一位同学有被肯定和尊重的感觉,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最好途径,是理解课文的有效手段,也是最常用的语文实践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者要善于根据实际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使阅读教学走上更高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