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物理课堂巧设疑

物理课堂巧设疑

作 者:张晓娟

(山东省枣庄市第十八中学   277000)

        [摘要] 本文主要阐述如何在课堂上设疑,从而使物理课更吸引学生,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 设疑;解疑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而课堂教学作为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自然就成了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课堂设疑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到好处的设疑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还可以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加强师生情感交流达到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所以说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提出问题即设疑,教学的核心就是解决问题即解疑。兴趣、好奇是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教师在物理教学中采取设疑、提问、创设问题情境等手段,能有效诱发学生好奇心,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热情解疑固然很重要,但如何设疑才能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思维呢?
  1、在重难点处设疑。
  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难点的把握。而教学方法的选择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例如变压器这一节的教学,学生对输入功率与输出功率间的关系理解不透,想不明白为什么输入功率取决于输出功率。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就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在你每个周末回家拿生活费的时候,是你用多少父母给多少呢?还是父母给多少你用多少呢?由于问题很贴近学生生活,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无意间也被上了一堂思想政治教育课,告诫他们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一举两得。这样一来,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输入功率取决于输出功率了。那么同时接下来学生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输入电流也取决于输出电流了。
  2、在学生易出错处设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是不顾条件或研究范围的变化,一味按着惯有的思维去解题,丢三落四,结果往往一道稳拿分的题却还给了老师。故教师应在学生易出错之处,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以便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判断关于静摩擦力存在与否的题目,往往令很多同学头疼。这时老师就可以提出几个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比如说:①汽车的轮胎上为什么会有花纹②我们走在光滑的冰面上和粗糙的地面上感觉一样吗③用手握住一个油瓶,它为什么不会掉下去。这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有的实例。那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对静摩擦力是否存在的判断把握得更加准确和到位。
  3、在关键处设疑。
  在关键处设疑不仅能起到对教学内容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效率。重点、难点是关键处,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过度也是关键处,由于学习内容的抽象性而使学生感到迷惑时更是关键处。所以说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设疑,及时设疑,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解疑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4、在结尾处设疑。
  一堂好课也应设“矛盾”而终,使其完而未完,意味无穷。在一堂课结束时,据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新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可以激发起学生新的求知欲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要求教学要扭转过去过分关注“知识传授”的局面,转而以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和个性化作为其基本信条。那么同时新教材就要求教师由传授者转变成引导者,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可有的教师为了追求师生互动的课堂效果,一改过去的“满堂灌”为设疑式的“满堂问”,把教学目标分解为一系列的问题,于是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一问到底,学生疲于应付。容易造成提出的问题缺乏严密的逻辑体系而显得繁而无序,琐而无纲,从而导致重难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主次不分,学生心中的疑惑仍然在提问中延续。使得一堂课下来学生仍然是迷迷糊糊,似懂非懂。其实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通过教师教育观念的提升和教学策略的创新,为学生发展提供条件和空间。教师在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研究学生特点以及所教班级学生的物理底子的基础上,针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多角度、多层次的设计问题,高效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潜能,形成教学发展的合力。
  总之,教师的课堂设疑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尊重科学的认知规律,不断实践,不断摸索,一定能探索出更好的方法,充分发挥物理课堂设疑的功能。同时新教材也提出“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性学习方式”,并没有将其他的教学方式一概否定,应当根据教学需要精心选择教学方法,灵活与综合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增强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适应新世纪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