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利用湖北省台办组织的“极目楚天舒·2013海峡两岸大学生荆楚文化之旅”活动平台和2013年8月赴台湾中原大学、台北市立大学和屏东教育大学参访的机会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台湾地区高等教育模式对大陆高等教育存在一定的可借鉴性,大陆各高校可以适当借鉴台湾地区高校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对原有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以新的姿态,加快改革,稳步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关键词:高等教育;台湾;发展
根据台湾地区教育部门的相关资料显示,台湾地区在半个世纪以前只有一所大学(即台湾大学),三所独立学院(分别是一所工学院,一所农学院和一所师范学院),学生数总仅五千余人。这样的基础不可谓不薄弱,但是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台湾地区的大学院校已达一百三十五所(含军警及空中大学),学生数逾六十四万。在此期间,人民所得也从一百三十七美元增加到一万四千美元,可以说,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那么究竟是怎样的教育模式孕育出如此的速度和规模呢?本文将从招生录取、人才培育和教师管理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招生录取
台湾地区各高校现正大力推行多元入学方案,以期让更多的高中毕业生进入高校深造和学习,其特色在于“考招分离”和“多元入学”。考试由各高校的入学考试中心等专职机构负责,招生由各高校自主,可单独招生或联合招生。各高校都可以依据各自的特色制订招生条件,入学方式采取甄选入学制和考试分发入学制两种。甄选入学制由学生申请或学校推荐、学科能力测验、审查甄试、决定录取等步骤组成;考试分发入学制由学科能力测试、指定科目考试、决定录取等步骤组成。配合此方案,台湾实施每年两次入学考试的高考方式,每年春、夏各举行一次高校入学考试,以为各高校创造有更多的选才机会。
二、人才培育
在人才培育方面:活化入学管道,营造弹性学习体系,放宽修业年限,强化高等教育体系终身学习功能;持续检讨大学多元入学方案,扩大学校招生选才及学生选校空间,改进弱势学生升学优待措施;扩大办理“繁星推荐”,实现“高中均质、区域均衡”目标;推动研究型大学与企业合作培育高阶研发菁英计划,促进大学产学合作人才培育国际化;研拟专业学院教育之具体方案,推动重点人才整体培育及运用;逐步开放大陆学生来台研修与就读,检讨修正两岸学术交流策略,共同提升华人学术成就。在提升教学研究质量及竞争力方面:推动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第 2 期更名为迈向顶尖大学计划),延揽并培育优秀人才,强化大学创新研发质量,追求世界级的研究与教学,提升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推动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发展区域教学资源中心,强化学生核心就业能力;持续精进大学评鉴事务,全面提升大学教学研究质量与国际竞争力;营造国际化学习环境,增设全英语授课学程,建立校园双向留学交流,以迈向国际化。在强化大学运营效能方面:推动产学合作加值计划,强化产学(研)合作资源整合,促进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鼓励民间参与并整合高等教育资源,合理调整大学经营规模,提升大学自主经营及运作管理效能;规划专业机构治理模式,赋予大学财务会计自主权及人事权,落实大学法人化精神,强化大学行政弹性“「社区服务”」的学习,深化服务学习课程内涵,促进大学投入社会服务,积极参与社会及国家事务;扩大对经济弱势学生给予的就学协助措施,降低学生家庭背景差异所带来的影响,以及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均等。
多年来,台湾地区的高等教育已成为一种社会公益事业,教育经费支出和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率均较大,并且逐年增长,各高校的硬件设备普遍比国内高校强,尤其是图书馆,功能齐全,藏书丰富,还有视听室及电脑等视听设备供师生进行网络查阅。除此之外,各高校的办学思想、专业设置等都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各高校都有自主设置专业的权限,因此能够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多数高校还与企业实行联合办学,让学生学以致用。此外,各高校还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除教授基础知识外,还要求学生学习多种传统文化知识,并要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和社会义务实践等多种公益活动。落实全人教育理念,使每个学生,除了吸收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外,也多方面尝试和接触有利于自己身心人格发展的课程,培养出真正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教师管理
台湾地区各高校均设专责单位,专门负责规划及整合教学质量管理措施,以便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充实及提高师资水准,推行教师评鉴制度,建立教师教学研究奖励制度,实施师资终身进修制度等。改善教学及研究设施。加强校内外、海内外高校间交流与合作,包括学术、信息、教学、管理等诸领域。加强资源的整合及共享,拟定出一套整合和共享资源的可行办法。规划推动多元评鉴制度,培养教师们的创造力、团队精神并能迅速接受和学习新事物,而不是单一的照本宣科。正如《世界高等教育宣言》中提到的,“具有活力的教师发展政策是高等教育机构发展的关键”。
四、总结
此次亲身走进台湾部分高校并与台湾师生的做了一定的交流,让我对台湾地区的高等教育有了一些了解,同时也对大陆高等教育(大学的发展)有了一些思考与想法。
二十一世纪是以知识经济发展为主轴的世纪,大学已为各国知识创新与人力资源的竞技场,大学竞争力即为国家竞争力之重要指标。回顾大学教育发展的轨迹,已从菁英教育渐转化成兼顾普及教育,从经建主导逐渐转化成兼顾建立教育特色,再者,从就业导向逐渐转化成兼顾消费性需求,政府主导逐渐转化成兼顾教育的自主性,从一元的规范走向兼顾多元的需求,并且也从一次性的教育逐渐转化成终身教育的规划,大学教育因应时代潮流所产生的转变,虽满足了社会部分需求,但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变动,宜以新的思考模式,采纳新的管理机制,建立新的文化价值观念,形成新的大学文化,以确实发挥大学的功能,及其社会价值。文化影响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影响是长时期文化熏陶、文化积淀和精神提炼的结果,没有文化的大学是灵魂缺失的大学,灵魂缺失的大学很难创造真正的卓越。
所以我认为,大陆高校应当秉承“传承、创新、卓越”的宗旨,来打造一所所有灵魂的大学,所谓“传承”,即承接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并传播中华文化于世界各地,让文化和教育走出去;所谓“创新”,即在传统文化中取其精华,结合当下局势和文化,创新文化、创造科技、让教育产生高品质的附加值;所谓“卓越”,即在于高等教育培养、孕育出的优秀人才,能够服务社会,造福社稷。在大学内部,让学术成为大学里一面屹立不倒的旗帜,让大学成为学术思想、创新思维的聚集地,营造友爱校园,凝聚学校发展的向心力,着力提高领导层、决策层的素养,提升一线教授、教师的科研攻关能力,提高学生的归属感、幸福感。在大学外部,要注重与同领域、同层级学校多交流、多沟通,具体可以做到互换教师、互派学生,共享资源等。要让教育走向良性循环的道路,着力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注重培养校友资源,提高学生入学率,打造独特校园文化,满怀感激之心、时刻准备回报社会,只有这样的大学,才能走的更远、走的更稳。
综上所述,我认为大陆高校的发展应当做到三点:一是学生,学生作为学校的组成部分,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触手,非常重要,切实做到一切“以生为本”,让“学生本位”成为一个实词;二是教师,教师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抓手,要想让教学有条不紊,要想让科研心无旁骛,要想让每一名教职员工都发自内心的扎根于三尺讲台,热爱学校,同时要重新审视学术能力的含义,要大大扩充学术能力的覆盖范围,[5]让更多的教师成为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甚至是创造者;三是国际化,关键在于不能故步自封,不能满足现状,要有一种高瞻远瞩的眼光去看待世界风云和教育的发展,要让思想引领脚步,要用一种超前的思维去办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让传统的高等教育焕发新生命,才能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培养更多人才。
参考文献
[1]台湾地区“教育部”《大学教育政策白皮书》.
[2]邢亮,乔万敏.文化视域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研究,2012,(1)
[3]Boyer E.Scholarship Reconsidered:Priorities of the Professorate[M].Jossey-Bass,199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