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三中心”理论模式存在,过度强调了人的社会化,着重关注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干扰,强调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传授。随着教育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思想和教育理念的不断呈现,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一线教育者的教学瓶颈,限制了教师的思想,所以素质教育的改革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要改掉传统教学的不足,及时反思感悟和改进,建立完善和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这才是我们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教学模式;素质教育
“讲授—接受”教学模式,也俗称为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常见的开展环节为“课前准备—情境导入—讲授新知—巩固提升—课后巩固(作业)”。由19世纪下半叶的赫尔巴特提出,这种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三中心”理论模式为理论核心,着重关注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干扰,强调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新思想、新观念的不断涌现,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广大教师的教学桎梏,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传统教学的不足
1.教师教学水平的低级与差异。传统教学只注重教师不是学生。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人的培养只是停留在在知识的传授上,而丢掉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忽视了学生作为被教育对象在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和权利。其最终的结果是把有趣富有生机的教学过程变为了特殊认识活动,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不与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看不到学生的主动性,封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把学习简单看成只是知识的输入过程,抛开了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经验,更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因材施教等。
2、课堂结构过于呆板。受传统习惯的影响,教师一般都采用“课前准备—情境导入—讲授新知—巩固提升—课后巩固(作业)”。的结构模式。这种结构对课的几个部分限制过死,从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了基本部分的作用。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也被限制了手脚,更有甚者会把上述的环节划定了时间,一味的追求时间在各部分的合理分配,以达到整节课在结构上的流畅,已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而忽视了学生“怎样学”的过程。
3、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于“渔”。传统教学只传授给学生知识,很少教给学生怎样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因此教学在较大程度上脱离了传授知识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宗旨这一要求,结果学生只会读死书,完全磨灭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学科思想。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思考,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地步,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不会对知识产生疑问、不敢抒发自己的观点的“呆学生”。这实际上是与教育以培养人为目的这一宗旨相违背,对学生心灵和个性的发展是一种践踏。
4、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而是有情感的个体。传统教学将学生视为认知的工具,忽略了培养学生是为了培养丰富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和最大潜能的挖掘。事实上,情感发展不仅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有机组成部分,缺乏了情感教育的教学活动,是没有生机的,绝对不可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新一代。
二、对传统教学的感悟与改进策略
1.及时转型,建立恰当的角色。社会发展是飞速的,教育改革也会快速跟进,如果教育者不再更新观念,不及时从传统教育观的桎梏中走出来,树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观,那将会被社会飞速的发展所淘汰,必将会引起学生不满意,家长也不会满意。所以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并注重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另外也要必须实现由传递知识的“搬运工”向教育过程的引导者,由单纯知识的拷贝者向富有创造力的激发者,由专业水平低级的“教书匠”向“知识渊博”式的教育家转变。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只有以新型的教育观念壮大自己,彻底完成角色的转换,自己的教学活动才能开展的有效,使自己的教学生涯走的更有意义。
2.用心教学,优化环节,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目前,不管什么样的改革,怎样的高效,如果只注重单一知识的传授,不坚持教学目标多元化,那这种改革都是失败的。素质教育要求全体学生主动地获得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并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教学中,我们只有坚持以认知目标、情感目标与价值观、技能与过程方法的培养为目标的多元化教学目标体系,才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地得到发展。
3.打破常规,提高教学的开放性和发散性。加强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教学生活化,所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会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切感,可以激发学生内在情感体验,引起兴趣,使其热爱学习,主动学习;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关注学习内容的意义和价值,调动学生内在的心理活动,动手、动脑、想办法、找资料,主动地去研究探讨,从而增强其学习的独立性;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还有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因为创造不是凭空而生的,它来自于生活与实践的需要,学生的现实生活是其创造的源泉。总之,要增强学生主体性,扩大教学的开放性,教学必须与学生实际生活、社会实践相联系。重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发散性。封闭的学习过程是局限的,可以说是闭门造车,开放的过程则是有时效性的,学生会得到亲身的体验,所以以开放代替封闭,其目标是使学生的创造力、青春活力在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当然,这并不说教学不需要必要的课前预设和计划,而是强化教育工作重点是育人,培养完美人格的人。
4、完善教学评价机制的合理性。教学评价具有指导、协调、选拔、管理功能,却忽视了教学评价的其它功能,比如激励功能。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其明显的表现是,学生完全是为考试而学习,教师只追求学生获取较好的考试成绩为唯一目的,而忽略的素质教育的评价,所以评价指标十分的狭窄,评价形式和方法单一化。很明显,这是对教学评价功能的错误理解,其最直接的后果是:学生成为分数的奴隶和考试的机器,整体素质片面发展,个性培养得不到落实,更不用谈创造力的培养了,这完全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大相径庭。
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完善教学评价机制的合理性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坚持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多元化,坚持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并重视对学生创新素质的评价等才是最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