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新课标下农村资源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标下农村资源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作 者:张智勇

(安徽省宿松县程集中学生物组   246521)

     [摘要] 生物学与我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我校是一所典型的农村重点中学,而且本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学生大都参与过农业生产,接触动植物和观察生命现象的机会比较多,有着城市学生不可比拟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作为我们农村中学的教师,应充分利用乡土资源为生物课堂教学提供的丰富的教学素材,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关键词] 农村资源 课堂教学 实验教学 野外生物教学

     相比于城市教育,农村教育由于经费不足,各学校教学设施十分落后,一些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同时,师资力量匮乏、教师专业素养不高也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此外,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生物因其所占比重略轻导致学生对生物的不重视等,使得农村生物教学面临诸多困难。然而,新课标条件下,农村生物教学又有其独到的优势。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引导为主,师生协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物学的学习热情。旨在建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目标的新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把生物教学分为三大模块,课堂教学,讲解生物知识;实验教学,既验证课堂所学,又探索未知奥秘;野外实习,运用课堂所学,同时又验证课堂所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本文将按照这三大模块来阐述农村生物资源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1、农村资源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位生物教师要有善于发现的眼,善于创造的双手,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带给学生一个微缩的自然世界。农业生产实践中有很多做法应用到生物学原理,因此将农村资源与生物课堂教学相结合能做到事半功倍。农村中学的多数学生家里都种田、种果、种茶叶、种菜、养猪、养鸭、养鸡、养鱼等,所以农村中学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据需要拓宽知识领域,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将生物知识渗透到农作物的种植和动物的饲养等实用技术中,与当地经济发展相衔接,是一个得天独厚的机会。如讲“光合作用”时,介绍大棚菜通光面积和光照时间;讲生态环境时,介绍鱼为什么翻塘,水泥厂周边的作物为什么长不好等。此外,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后,指导学生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进行探索,最终能明白:合理密植——提高了作物的光能利用率;锄草——减少种间竞争;去顶——去除顶端优势;整枝打叶——除去枯老的枝叶,减少虫害,减少细胞呼吸耗能,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中耕松土——增加土壤中氧气有利于植株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同样也有利于固氮菌、硝化细菌的活动、增加了土壤肥力等等。这些内容跟学生家里的种植和养殖有很大的联系,学生非常喜欢。这些知识在课堂上的适时渗透,不仅充实了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缩短课堂和社会的距离,为部分学生以后扎根农村、服务当地经济打下基础。当然因为学之有用,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农村资源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部新近颁发的生物课程标准在继承原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大大增加了实验探究的数量和内容,同时还要求教师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生物实验,特别是探究性实验将是行之有效的途径。目前,由于受资金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农村中学实验开出率较低,遑论探究。然而,农村中学,因其地理环境等,又有着城市中学不可比拟的优势。农村学校更接近于大自然,拥有丰富而真实的自然资源,是生物学的“天然实验室”。主要表现在实验材料获取方便,而且相似性材料多,更容易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例如在进行《细胞质的流动》实验时,课本中所用的实验材料是黑藻,诚然,用黑藻做实验是可行的,而且大部分教学中也只用黑藻,但是除了黑藻,其它的实验材料能事否达到同样的效果呢?如果找不到黑藻那又该怎么办呢?于是,笔者进行了以下探究实验:让学生们找一些自认为可以完成实验的材料代替黑藻以完成实验。实验过程中发现,首先学生们带的都是植物,有与黑藻同类的其他藻类如海带、金鱼藻等,苔藓类的葫芦藓、蕨类等,以及黄瓜嫩茎等等。除个别同学外,大部分同学都较好地完成了实验。实验结束后,我让同学们将完成实验的材料分类,分组讨论:什么样的材料才能完成实验?完成实验的材料有什么共同之处?这些共同之处与细胞质流动的相关性?细胞质流动的方向和意义?最后,用黑藻做实验,论证检验得出的结论。通过这样一些探究性实验,利用身边的农村资源,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的形成中来,做学习的主导者。这也是新课标对现代教学的要求之一。
        3、农村资源在野外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课堂上,由于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对于知识的讲解经常只停留在文字的层面上,无法满足一些求知欲高的学生的要求,开展相关的野外实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堂所学的理解,同时,也是学生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良机。例如,在讲到孟德尔豌豆实验中,豌豆是雌雄同花,闭花授粉植物,实验中,需要在开花人工去雄(雌),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对于去雄(雌)这一过程表示不解;部分同学对自交后代的表现型的比例表示怀疑。这一部分问题涉及到实际生产,在课堂上是无法拿出直接证据的,一场课外实习势在必行。实习过程中,农场技术员详细介绍并演示了人工去雄(雌)全过程,而收获时针对果实的统计结果显示,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大致呈现3:1的理论比例。同学们用自己的实践有力的论证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正确性。另外我们还联系了果树种植基地,进行了“葡萄的扦插繁殖技术”“苹果嫁接技术”等相关研究。这样不仅使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而且充分体现了“注重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新课程理念,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贴近生活和社会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在承认并深刻认识城乡教育存在的差别的同时,农村教师应当充分发掘并利用丰富的农村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做知识的创造者,从内心深处体会到学习的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