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如何搞好高中历史教学

浅谈如何搞好高中历史教学

作 者:崔晔璇 (河北灵寿中学,河北 灵寿 050500)

 

 
摘   要:本文主要从教学理念、内容设计、方法创新等多方面综合发力,介绍了如何搞好高中历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理念;内容设计;创新;激活课堂氛围
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形成历史思维、培养人文素养,并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联。要实现这一目标,需从教学理念、内容设计、方法创新等多方面综合发力。
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传统历史教学常以“教师讲、学生记”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优质教学应将学生置于课堂核心,具体可从三方面入手:
1、 关注学生认知规律:高中生已具备一定逻辑思维能力,但对抽象历史概念(如“封建制度”“资本主义萌芽”)的理解仍需具象化支撑。教学中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现实案例类比,比如用“班级管理分工”类比“三省六部制的职能分工”,降低理解难度。
2、 尊重个体差异:学生对历史的兴趣点不同(有人偏爱战争史,有人关注文化史),可设计分层任务,如让喜欢故事的学生梳理“丝绸之路的人物传奇”,让擅长分析的学生探讨“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的影响”,兼顾不同学习需求。
3、鼓励主动探究: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思考,而非直接给出结论。例如讲“辛亥革命”时,可设问:“如果没有武昌起义的偶然爆发,辛亥革命会成功吗?”“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是否意味着革命完全失败?”让学生在辩论中深化对历史复杂性的认识。
二、优化教学内容,让历史“有血有肉”
高中历史教材知识点密集,但多以结论性表述为主,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教师需对内容进行“二次加工”,让历史变得生动可感:
1、 挖掘历史细节:教材中“五四运动”仅简述时间和口号,可补充《新青年》编辑部的争论、学生游行中的具体故事(如匡互生火烧赵家楼),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事件中个体的温度。
2、 构建知识体系:历史知识并非孤立存在,需帮助学生建立“时空框架”和“逻辑联系”。比如讲“中国近代史”时,可用“屈辱与抗争”“探索与转型”两条主线串联,将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事件纳入其中,说明“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的核心主题。
3、 关联现实生活:历史教学的终极价值是“以史鉴今”。例如讲“罗斯福新政”时,可对比当代政府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如财政刺激、社会保障),让学生理解“国家干预经济”的历史延续性;讲“古希腊民主制”时,可结合现代民主制度的优缺点,引导学生思考“民主的本质与实现形式”。
三、创新教学方法,激活课堂氛围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打破历史课堂的沉闷感,激发学生兴趣:
1、 情境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历史剧等形式还原历史场景。例如讲“雅典民主政治”时,让学生分别扮演公民、奴隶、外邦人,模拟“公民大会”的投票过程,亲身体验“民主的局限性”;讲“安史之乱”时,用地图动态演示叛军进军路线,让学生直观感受战乱对唐朝疆域的冲击。
2、多媒体辅助教学:合理运用纪录片、历史图片、考古实物视频等素材。比如讲“三星堆文明”时,播放考古发掘现场视频,展示青铜神树、纵目面具的细节,让学生感受古蜀文明的神秘;讲“工业革命”时,用动画演示蒸汽机的工作原理,帮助理解技术革新如何推动生产力发展。
3、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例如布置“家乡的历史变迁”项目,学生通过采访老人、查阅地方志、拍摄老照片对比等方式,撰写调查报告,既锻炼史料收集能力,又增强对本土历史的认同。
四、注重历史思维培养,提升学科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的培养,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关键:
1、 强化时空观念:要求学生熟练使用历史地图和时间轴,明确“事件发生的具体时空”及其意义。比如分析“新航路开辟”时,需结合地图说明“大西洋航线的开辟如何改变世界贸易格局”,结合时间轴对比“中西方在15-16世纪的发展差异”。
2、 教学生“用史料说话”:历史结论需基于史料证据,而非主观臆断。可提供不同类型的史料(如文献记载、实物史料、口述历史),让学生辨析可信度。例如讲“甲午战争”时,对比日本《日清战争实记》和中国《甲午海战档案》中对黄海海战的记载,引导学生思考“史料立场如何影响历史叙述”。
3、 引导多元历史解释:同一历史事件可能有不同视角的解读。比如“鸦片战争”,既可以从“西方列强侵略”的角度分析,也可以从“中国卷入世界市场”的角度探讨,让学生理解历史的多面性,避免非黑即白的判断。
五、构建“课内外联动”的教学延伸
历史学习不应局限于课堂,需拓展课外空间:
1、 推荐优质资源:引导学生阅读历史普及读物(如《万历十五年》《枪炮、病菌与钢铁》)、观看纪录片(《大国崛起》《中国通史》),弥补教材的内容局限。
2、 组织实践活动:利用本地历史资源,如参观博物馆、历史遗迹(若当地有抗战纪念馆,可组织“寻访抗战足迹”活动),让学生在实地考察中加深对历史的感知。
3、 开展跨学科融合:历史与语文、地理、政治等学科联系紧密。例如与语文学科合作,分析“史书的文学性表达”(如《史记》的人物描写);与地理学科结合,探讨“地理环境对古希腊城邦制度的影响”,帮助学生形成综合思维。
六、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渗透家国情怀
历史教学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引导:
1、 通过历史人物传递精神力量:讲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担当、钱学森“放弃国外优渥条件回国”的抉择,让学生感受个体与国家的命运关联。
2、 正视历史的复杂性:不回避历史中的挫折与争议(如“大跃进”的教训),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发展是曲折前进的”,培养理性看待问题的态度。
3、 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展示中华文明的成就(如四大发明、唐诗宋词、明清科技著作),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客观看待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
总之,搞好高中历史教学,需要教师在“知识传授”与“素养培养”之间找到平衡,既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历史基础,又能学会用历史的眼光观察世界。这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历史素养和教学能力,在课堂上“引航”,在课外“搭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它不是冰冷的年代和事件,而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过去”,更是照亮未来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