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何搞好高中地理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作 者:康通琢
(河北省灵寿中学,河北 灵寿 050500)
大
中
小
摘 要:高中地理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用地理的眼睛看世界、用地理的思维想问题”。通过明确核心素养目标、优化教学内容(贴近生活与时代)、创新教学方法(互动探究)、强化能力训练(精准反馈),并依托教师的专业素养,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路径,也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体现。本文主要介绍了如何搞好高中地理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立足教材;激发;主动性
一、锚定核心素养,明确教学目标
高中地理教学需以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为导向,打破“死记地名、背记数据”的传统模式,实现“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转变。
1、区域认知:引导学生从“定位”到“分析”。例如学习“东亚季风”时,不仅要让学生记住季风分布范围,更要结合纬度位置、海陆热力差异等因素,分析不同区域(如中国东部、日本、朝鲜半岛)季风强度、降水季节变化的差异,培养“具体区域具体分析”的思维。
2、 综合思维:强调地理要素的关联性。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例,需串联地形(地表破碎)、气候(夏季暴雨集中)、植被(覆盖率低)、人类活动(过度开垦)等要素,说明“单一要素变化会引发连锁反应”,避免孤立记忆“水土流失的原因”。
3、 人地协调观:渗透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城市化”教学中,结合“城中村改造”“城市热岛效应”等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城市扩张与生态保护的平衡”,让学生理解“地理问题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4、地理实践力:强化“做中学”。通过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测量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调查周边河流污染状况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地理知识的“实用性”,避免“纸上谈兵”。
二、立足教材与生活,优化教学内容
地理知识与生活、时代紧密相关,需通过“教材为基、生活为桥、时代为引”让内容更易理解、更有意义。
1、深度挖掘教材,构建知识体系:教材是核心载体,但需打破章节壁垒,按主题重组内容。例如“气候”主题,可串联必修一“大气环流”、必修二“气候对农业的影响”、选择性必修“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形成“成因—分布—影响—应对”的逻辑链,让学生看到知识的连贯性。同时,对重点概念(如“热力环流”),用“生活化类比”(如“烧开水时,锅底热气上升、周围冷气补充”)降低理解难度。
2、 链接生活场景,增强代入感: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切入教学。讲“等值线”时,用“等温线与空调房间温度分布”类比;讲“工业区位”时,分析本地工厂(如食品厂、服装厂)选址的原因(是否靠近市场、劳动力)。在“交通运输布局”教学中,让学生结合家乡公交线路调整案例,讨论“线路设计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
3、 引入时代素材,体现学科价值:结合热点问题设计教学。用“碳中和”解读“大气环境保护”,用“南水北调工程”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用“乡村振兴”探讨“区域发展差异的解决路径”。在“人口问题”教学中,对比“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印度人口增长”的案例,引导学生用地理视角分析社会现象,避免知识与现实脱节。
三、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主动性
高中学生思维活跃,需通过“互动、探究、体验”替代“教师主讲”,让课堂从“被动听”变为“主动学”。
1、 用“情境探究”激活课堂:创设真实或模拟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例如“规划一个城市功能区”:给出某区域的地形、河流、交通等资料,让学生分组设计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的布局,并说明理由(如工业区需位于下风向、靠近交通线)。过程中,学生需运用“地形对聚落的影响”“环境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制约”等知识,在讨论、辩论中深化理解。
2、用“问题链”引导深度思考:避免“是不是”“是什么”的浅层提问,设计递进式问题。以“洋流”教学为例:1. 观察世界洋流分布图,暖流和寒流的流向有何规律?2. 秘鲁寒流流经海域为何渔业资源丰富?3. 若秘鲁寒流减弱(厄尔尼诺现象),会对当地气候和渔业产生什么影响?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从“描述现象”到“分析成因”再到“推断影响”,培养逻辑思维。
3、 善用多媒体与工具辅助:利用地图(电子地图、分层设色地形图)、视频(如《航拍中国》中地形地貌片段)、模拟实验(如用“冷水与热水混合”演示洋流运动)增强直观性。例如讲“板块运动”时,用动画演示“红海扩张”“喜马拉雅山隆起”的过程,让抽象的“板块碰撞、张裂”变得可视;使用GIS软件(简单操作版本)让学生叠加“人口密度”与“交通线分布”图层,直观感受两者的关联性。
四、强化能力训练,落实“学练评”闭环
地理能力的提升需通过“针对性训练+精准反馈”巩固,避免“盲目刷题”。
1、分层设计练习,兼顾差异:针对不同学生设计基础题(如“写出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提升题(如“根据日出时间计算当地经度”)、拓展题(如“设计‘光伏发电站选址’的调研方案”)。练习后,引导学生总结“高频考点”(如“气候类型判断”“工业区位分析”)和“易错点”(如“混淆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避免重复无效劳动。
2、 强化“规范表达”训练:地理答题有特定要求(如描述地形需“地形类型+分布+地势起伏”,分析原因需“分点作答、逻辑清晰”)。批改作业时,对“答非所问”(如问“农业区位优势”却答“工业特点”)、“表述模糊”(如只说“气候适宜”不具体到“雨热同期”)的答案重点标注,并用“示例对比”(规范答案与学生答案的差异)让学生明确改进方向。
3、 及时反馈与复盘:课堂上通过“快速提问”“小组汇报”了解学生理解情况,对共性问题(如“等值线弯曲方向判断错误”)即时讲解;课后建立“错题档案”,按“知识点分类”(如“地球运动”“水循环”)记录错误原因,并定期重做、总结规律。例如学生常混淆“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方向”,可让其手绘示意图,通过“动手画”强化记忆。
总之,高中地理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用地理的眼睛看世界、用地理的思维想问题”。通过明确核心素养目标、优化教学内容(贴近生活与时代)、创新教学方法(互动探究)、强化能力训练(精准反馈),并依托教师的专业素养,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路径,也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