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如何搞好小学数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如何搞好小学数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作 者:聂卫霞 (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牛城乡中倾井小学,河北 灵寿 050500)

 

 
摘   要:小学数学是学生数学思维和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教学质量的提升需从教学理念、方法、课堂设计及学生互动等多方面入手,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实现“教”与“学”的高效统一。本文主要介绍了如何搞好小学数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立足教材;创新;激发兴趣;思维
教学质量的提升需从教学理念、方法、课堂设计及学生互动等多方面入手,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实现“教”与“学”的高效统一。
一、立足教材,夯实基础,让数学“接地气”
(一)吃透教材,灵活重组内容
教材是教学的核心依据,但并非唯一标准。教师需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每节课的知识点、重难点,以及知识在整个学段中的衔接作用。例如,在教学“乘法”时,可从学生熟悉的“加法”入手,通过“2+2+2”与“2×3”的对比,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本质是“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降低抽象概念的理解难度。同时,可结合生活实际重组内容。比如在“长度单位”教学中,让学生测量课桌、教室的长度,用自己的身高与“米”“厘米”对比,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感。
(二)重视概念教学,避免死记硬背
数学概念是后续学习的基础,需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例如“平均分”概念,可通过分糖果、分书本等实操活动,让学生体验“每份同样多”的过程,再总结出概念;对于“方程”,可从“天平平衡”的直观模型切入,理解“等式”与“未知数”的含义,而非直接背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兴趣,让课堂“活起来”
(一)游戏化教学,降低学习压力
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游戏化教学能有效激发兴趣。例如: 计算训练可设计“凑10大作战”“数学接力赛”,让学生在竞争中提升计算速度; 图形认识课上,用七巧板拼出动物、建筑等图案,理解图形的特征与组合; 应用题教学可模拟“超市购物”“邮局寄信”等场景,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动手操作,让数学“看得见、摸得着”
小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动手操作能帮助他们从具体到抽象过渡。例如: 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让学生剪拼三个内角,观察是否能组成平角(180°);学习“长方体体积”时,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拼出不同的长方体,记录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自主发现体积公式; 统计教学中,让学生分组调查班级同学的生日、爱好,绘制条形统计图,感受数据整理的过程。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借助动画、微课、互动课件等工具,将抽象内容可视化。例如: 教学“圆的周长”时,用动画演示“绕绳法”“滚动法”测量周长的过程,再通过对比不同直径的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引出圆周率; 讲解“相遇问题”时,用课件模拟两个物体的运动过程,标注速度、时间、路程的变化,让学生直观理解“路程和=速度和×时间”。
三、关注差异,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跟得上、学得会”
(一)精准分层,设计梯度化任务
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存在差异,需避免“一刀切”。可将课堂练习和作业分为基础题、提升题、挑战题三个层次: 基础题确保所有学生掌握核心知识(如“20以内加减法”的直接计算);提升题针对中等生,侧重知识的灵活运用(如“用20以内加减法解决两步应用题”);挑战题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培养思维拓展能力(如“用多种方法解答同一问题”)。
(二)个别化辅导,解决“学困”与“学优”问题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多采用“小步子”教学,降低问题难度,及时给予鼓励(如“这一步你算对了,再试试下一步”),帮助他们建立信心;对于优等生,提供拓展性任务,如“自编应用题”“探究数学规律”(如“连续奇数相加的和与平方数的关系”),避免“吃不饱”。
四、培养思维能力,让学生“会思考、会解题”
(一)引导“说题”,培养逻辑表达能力
数学思维的清晰性往往体现在语言表达上。教学中可要求学生“说思路”:做应用题时,先说“已知什么、求什么”,再讲“用什么方法解决”;做计算题时,说清“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例如,计算“15-7”时,让学生说出“因为7+8=15,所以15-7=8”或“15-5=10,10-2=8”,通过“说”深化对算理的理解。
(二)鼓励“多解”,培养发散思维
同一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打破思维定式。例如,“鸡兔同笼”问题,可让学生尝试“画图法”“列表法”“假设法”,对比不同方法的优劣,理解“算法多样化”的意义;计算“12×15”时,可拆解为“12×10+12×5”“10×15+2×15”“6×(2×15)”等,培养灵活计算的能力。
(三)渗透数学思想,提升解题能力
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转化、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思想。例如: 用“转化”思想将“小数除法”转化为“整数除法”(如0.6÷0.2=6÷2);用“数形结合”将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用线段图表示,降低理解难度;用“分类讨论”解决“三角形按角分类”“数字排列组合”等问题,培养严谨的思维习惯。
五、优化评价方式,激发动力,让学生“爱学习、愿进步”
(一)过程性评价为主,关注成长轨迹
避免仅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而是关注课堂表现(如是否积极发言、动手操作是否认真)、作业质量(如是否独立完成、是否有错别字订正)、小组合作中的贡献等。可建立“成长档案袋”,收录学生的优秀作业、创意作品(如自制的数学手抄报)、进步记录等,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
(二).评价语言注重鼓励与引导
对学生的回答和作业,多用“你的思路很独特”“这次比上次细心多了”“再想想,你离正确答案只差一步”等语言,避免“错了”“不对”等否定性评价。即使学生答错,也先肯定合理部分,再引导纠正,保护学习积极性。
(三)引入多元评价主体
除教师评价外,加入学生自评(“这道题我用了两种方法,我觉得第二种更简单”)和互评(“他的发言让我想到了另一种思路”),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反思和欣赏他人,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
六、家校协同,形成合力,让数学“走出课堂”
1.引导家长参与数学实践
鼓励家长在生活中引导孩子运用数学,例如: 购物时让孩子计算“买3瓶饮料,每瓶4元,一共多少钱”; 做饭时让孩子帮忙“量一杯米”“分4碗汤”,理解“量”的概念;
外出时观察“建筑物的形状”“路灯的排列规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加强家校沟通,统一教育理念
通过家长会、微信群等方式,向家长说明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如低年级重兴趣和习惯,中高年级重思维和应用),避免家长盲目给孩子加码“超前学习”或过度关注分数。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与家长共同分析原因,制定辅导方案(如每天练习10分钟口算),形成教育合力。
总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既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培养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教师需在教材处理上“实”,在教学方法上“活”,在关注差异上“细”,在思维培养上“深”,同时联动家庭,让数学从“抽象的符号”变为“有用的工具”和“有趣的游戏”,让学生真正爱上数学、学好数学。